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2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0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2篇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其次要谋求社区服务的发展点健全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2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2篇

篇一: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其次要谋求社区服务的发展点健全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并加强动态管理

  社区工作实务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作业二

  班级:行政102作业名称:社区存在的问题姓名:陈静

  张振华林江沈小君学号:1005012035

  100501205210050120561005012057任课教师:钱雪飞

  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从社区领导的角度:

  1、社区经济基础较差,开展各项工作时经费比较紧张,也成为了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社区干部的薪金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经费的缺口比较大。但同时社区居委会却担负着社区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低保、社会就业、公共卫生等工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临时安排的如各种医保、社保、土地、规划、城建、烟草、酒类专卖、信访、物价、工青妇兵等各种行政事务,工作压力大、难度高。而社区经费投入少,也导致社区服务等设施不全,硬件设施跟不上,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2、社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得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主要是表现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了“多头管理”等现象,使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片面强调GDP增长的社会大潮下,加之社区又处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这就造成了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适应.有些工作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职责无法履行,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由于人员或设备等力量较弱,而影响到任务的完成。

  4、社区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上级管理部门领导,各部门各行其事,缺乏管理,监督力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区管理的法制不健全。

  5、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责意识较差。表现在:一方面,社区部分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工作者又不够安心工作,责任意识又不强,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

  6、社区共建意识有待加强。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和部门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不高,对社区共驻共建只停留在“共而不建、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地步,对待社区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需要,要起钱来就不要”,突出表现就是每年的共建经费需要社区干部多次上门讨要,把参与社区建设当成一种负担。

  7、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首先是社区养老机构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不能在社区得到完全的解决,老年康复中心基本上没有。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其次是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设施虽然建立了,但是很少,且处在低水平上。另外,对于下岗、失业和特困户,社区只能为他们解决一半“低保”问题。最后是残疾人在社区没有自己的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无障碍设施。

  8、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

  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另外,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仍旧淡薄,参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宠物咬人、存在卫生死角、杂物阻塞楼梯、停车难、乱摆乱挂等现象.

  二、从社区居民的角度:

  1、社区选举不够透明。社区工作干部虽说是由社区群众选举产生,但在选举中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在选举前就通过个人私情拉选票,以及靠关系进入社区干部队伍等,影响了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2、社区领导的管理能力不强.社区领导人员大都依照自己的经验处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决策失误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社区管理人员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经验不足,处理社区中实际问题的经验也少,不能很快的适应自己的角色,处理起具体事务或纠纷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区举办活动的次数太少,活动所面向的对象单一,一般都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但从以往开展的活动中看出,中青年群体大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相比之下,老年及退休群体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更需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而面向这部分群体的活动少之又少。

  4、社区缺少必要的宣传。社区干部身处社区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社区群众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居民对社区工作缺少了解,经验也不足,从而也导致社区工作很难开展。

  5、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社区服务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以无偿的、短期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为主,低偿或有偿的、面向大众的服务几乎为零.还有就是便民服务不到位,例如各种维修站、菜市场、水果店等数量较少。

  6、社区基础设施较少,形式单一。比如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一方面数量太少,一般只有一两处有,另一方面,健身器材种类也较少,不能满足社区里各个群体的需要。

  7、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重视不够。针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不强,如针对残疾人,社区中基本没有康复器材供残疾人使用;在开展活动时几乎并不把残疾人列入活动对象中;残疾人没有自己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8、社区中邻里关系并不是很融洽。社区中很多居民只跟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居或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较好,而很多居民在那里住了住了很多年却并不知道自己家对面住着怎样的人,很少见到,即使在门口看见也只是点个头打个招呼。

  三、与理想社区标准对比存在的问题:

  1、社区自治理念不清,居委会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社区居民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认识不完全,居民自治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

  2、基础设施不健全,社区基础设施管理较差.表现在:社区生活、锻炼、娱乐设施缺乏,社区居民的空暇时间生活单调,具体来说主要是供水系统、道路、路灯等技术性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公共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设施、办公设备、活动经费、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要没有完善配套。

  3、社区生活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在理想社区中,生活环境要净化、美化、绿化,干净整洁,优美舒适,但是目前,我们仍有少数住户反映小区环境“脏、

  乱、差”现象仍时有存在。4、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社区意识薄弱。居民在社区共建活动中,

  参与热情不高,在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较低。5、社区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形式固定僵化,

  缺乏创新,缺少居民喜闻乐见形式的活动,活动对象单一化,做不到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

  6、社区治安环境有待提高。有居民反映社区还会发生偷盗事件,影响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7、社区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形式种类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生活需求。

  8、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生疏,居民之间相互沟通较少,邻里关系融洽度较低。没有形成具有浓厚的团结、合作、互助、守望意识的社区氛围。

  针对社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大对社区经济扶持力度.尽管我国把社区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了财政拨付制。但是,社区经费仍然相当短缺,难以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社区服务条件。二是发展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实力。社区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城市一部分的有利条件,自办或联办社区有偿服务,如家政、社区物业管理、就业中介等经济实体,使社区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服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兴办社会企业,增加社区集体收入,壮大社区经济实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落实优惠措施,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拓展空间。

  2、建立健全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完善社区干部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强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建设,保证选举过程的透明、合法,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增加社区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工作者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要在提拔、晋级、表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二是要做好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约束工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出一整套有关社区干部聘用、考核、奖惩、辞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针对社区中的年轻工作人员,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积极引导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3、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偏差,领导、组织和协调社区党建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使之投身于社区建设和管理.另外,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思路,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建设带动、促进社区其他组织的建设.

  4、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首先要找准社区服务的切入点,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针对社区的实际,把解决群众生活特别是基本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其次要谋求社区服务的发展点,健全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并加强动态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健全社区重大事项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评议社区工作者制度,为居民自治搭建更好的平台。最后是不断壮大社区服务的队伍,使社区工作者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协调社区服务工作。要建立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资格认证制度,对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向居民群众提供社会互助服务.

  5、加大对社区弱势群体的重视。这里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退休

  人员,无依无靠的居民,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群体,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面向本社区弱势群体,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活动场所和管理服务机构,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加大社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宣传是社区工作的窗口,一定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宣传,使得社区群众能更好的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内容,从而取得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7、建立政府、街道和社区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区政府、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功能及权责关系。首先,社区之间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开展互动,融洽关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其次,政府对社区的自治、管理和服务提供指导,并通过加大投入,为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社区也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平台,主动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社区发展。最后,街道也要积极的提供资源,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街道的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

  8、培育居民社区意识,营造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9、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一是要加强社区环境改造,把社区环境改造纳入市政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城市管理到社区,大力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治理乱搭乱盖和脏乱差现象,实现社区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二是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切实解决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为居民服务的窗口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三是要加强社区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软件、统一管理的原则,规范社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数字社区”,从而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10、大力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的沟通力、凝聚力、引导力,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创造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和睦相处,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广泛开展社区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大力培育各种社区文化组织,完善各类文化设施,开展先进社区文化组织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评选表彰活动,推动社区文化高水平发展。

篇二: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及提升建议

  设计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打造城市文化、塑造公共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其为市民提供的室外活动空间则影响着市民生活的愉悦程度,并间接的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一些建议。

  标签:城市公共空间;问题;建议

  近些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它与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展了很多年的状况不同,缺乏独立自主的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的时候,人们更加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解决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规划更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势在必行。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市民交通、交易、表演、展览、竞赛、健身、消闲、观光、集会与交往等各类活动的场地。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放松自己或者与其他人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是规划工作者们用以提高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活力的最好工具。因为关系着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城市的公共空间理应获得更大的关注,也理应在设计上就获得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在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很早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与规划者们的重视了,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公共性很强的城市中心广场与角斗场。而对比国内,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使得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化的,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近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与设计进步较慢、存在各种问题,相较于国外人性化的设计,中国的公共空间显得落后、不人性化甚至反人性化。

  (一)模式化问题

  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一味的模仿国外成功案例是不可能不存在任何各种形式上的小问题的。例如现代中国的道路设计,我国城市目前的道路规划一般是随意规划一条空间距离上较小、投资成本上较少的道路红线,然后根据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道路使用情况设计道路路宽,随后是道路中心与两侧的绿化带,再之后才划分出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空间,而这之后,多余的空间一般都是以绿化、停车场和空地来填充。这样的道路规划,一切都是为了“前进”而存在,真正意义上为了“停留”而设计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不存在的。

  (二)形象化问题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建造了大量的市政性广场,几乎任何一座中国的城市不论大小都有一座甚至多座市政性广场。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大部分的市政性广场都长时间的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闲置状态,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先红线道路后建筑绿化的规划方式和各地政府主导的形象工程建设导致的。也许是文化遗传或者社会风气的原因,我国许多的各级大小官员都偏爱形象工程,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形象工程投入较低回报较大,效果立竿见影的原因。反正无论为何,目前市政性的广场利用率低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又有各种形象工程的问题浮现出来,如各种街道牌坊、雕塑等等。

  (三)开放性问题

  提到城市公共空间,大部分的国人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广场和公园,其次是绿地,再然后才是其它的类别。然而有这么一种性质的公园,市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应该只能自己和自己的邻居们使用,那就是小区内部的邻里公园。这种观点认为自己购买了城市里的住房,自然有可以供其使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都应该是不对外开放的才能保证自己买房以后的优越感和安全感。这是一种相当自私的想法,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应该有的,然而公共活动空间的私有使用却是完全不应该的,因为公共活动空间的最根本性定义就该是开放性的、任何市民都可以使用的活动空间。

  三、公共空间质量提升建议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没有完善的规划设计的情况下很容易私人化或者阴暗化,如何让单调无味的城市公共空间再次变得吸引入?如何让无人问津的城市的公共空间重新受到市民们的青睐?如何将性质变味的城市公共空间重新拉回充满朝气的休闲娱乐场地?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将城市公共空间的风格本地化、设计细节化、管理专业化。

  (一)本地化

  风格本地化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和小品等设计风格的打造符合城市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如鹤立鸡群一样硬生生在本土风格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加入外来风格的元素。本土化最主要的,是要将城市本土的文化展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大空间如广场和公园等作为最主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分别记录不同却能组合成一个完整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分支,然后以分散的小空间作为其它细小文化的载体。

  (二)细节化

  设计的细节化,就是说在规划了整个公共空间用地性质和划分了主要用地功能以后,还需要在设计雕塑、小品、植物设计等细节的设计上精心打造、规划与整体相协调的方案。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普通群众与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

  如设计盲道、残疾人专用厕所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要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不仅要从基础上规划好其主要风格、功能与用途,还要在细节上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求和各类其他需求,以及添加丰富的各类活动。

  (三)专业化

  专业化,就是说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变革,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模式不应仅仅局限与政府出资管理与维护城市公共空间,这给政府的运作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而专业的团队还能带来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不了的专业角度的设计与维护。就如同拿着绣花针而不是大铁棒去绣花,用电蚊拍而不是长剑去灭蚊,让专业的人才去做专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办好、办得顺手。

  参考文献:

  [1]叶鹏.走向契约空间——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J].建筑学,2015,10:87-91.

  [2]全斌.基于城市形象的公共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刘泓志.公共空间的人文与消费性思辨[J].新建筑,2016,1:15-20.

篇三: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原因

  作者:张朝政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11期

  摘要: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涂鸦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目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公共空间极其狭小。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文化使中国现代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基因。此外,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阻碍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化。目前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关键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1-0129-02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胡乱涂鸦,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行人过马路闯红灯,乘客在地铁或飞机上斗殴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中,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在这种制度下,等级森严,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主要是熟人社会,无法产生出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对内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公共空间大大拓展,熟人社会依然存在,市民社会已经出现,可是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依然受熟人社会的习性支配,对市民社会需要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尚在生长中,在市民社会中依然用熟人社会的习性处事,现代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对陌生人缺乏平等博爱意识。此外,目前的中国文化过分重视个体或者集体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一、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社会历史极其悠久,在这悠久的历史中,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尤其漫长。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制度是封建官僚体制,官员之间,等级严格。此外,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深刻影响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中国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其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技的落后使中国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居住在农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技的落后使得交通极其不发达,农村居民外出交流活动的范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极其有限,主要生活在自己的村庄,社会交往主要是熟人之间。社会形态主要是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相比较,熟人社会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很难生长出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的公共生活中,家族制度扮演重要角色,在家庭里面等级严格,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平等关系,中国文化的基因里缺乏平等的意识,而平等意识正是现代公共意识的基石。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公共空间意识,但是这种公共空间意识和现代公共空间意识有巨大差别。中国文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总之,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无法产生公共生活中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意识。二、现实的因素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淡薄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力落后,工业化进展缓慢,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依然主要是熟人社会。其一,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中,生活在一个生产队里,流动性少,视域狭窄,公共空间极其狭小,主要是熟人社会。其二,生产方式落后,很多地方是人工劳动,人们的文化意识依然不会现代化,产生不了平等博爱的现代公共意识。其三,文化水平落后,很多人还是文盲或半文盲。其四,农村居民的对外交流少之又少。在城市里,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计划经济,公共空间比农村稍大,但依然局限在自己的工厂里或社区里,对外交流依然很少,公共空间极其狭小。公共生活就是和工厂商店或街道邻里打交道,主要是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很快,市场经济加大了人力和物资的流动。对外交流的扩大改变了人们狭小的生活方式。广大的农村居民大量到城市工作,城市的人口大量扩张,市民社会出现了,虽然农村和城市的熟人社会依然存在,但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急剧扩大。虽然市民社会已经出现,可是人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依然受熟人社会的习性支配,对市民社会需要的现代公共空间意识尚在生长中,在市民社会中依然用熟人社会的习性处事,现代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对陌生人缺乏平等博爱意识。中国社会正在进入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交织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市民社会,这需要有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此外,目前的中国文化过分重视个体或者集体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文化资本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人口众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都不发达,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城市,工业不发达。在农村广大的农民多数都是用人力从事农业工作,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很贫穷,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很贫穷。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变城市和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于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党都把经济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这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大政策一直没变。因此,最近几十年中国十分重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所忽视,国家对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生产和再生产淡薄,文化意识尤其是公共空间意识生产没能跟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还跟不上。这也是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意识的淡薄也和个人原因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十分闭塞,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因此,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一涌入,人们对西方文化感到十分新鲜和感兴趣。再加上西方社会科技发达,社会富裕,于是人们也就认为西方文化十分先进,需要认真学习。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争相学习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影响巨大。个人主义,在西方本来是指个人的独立、个人的权利受保护、个人的个性受尊重、个人自由得到保护,但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并不强调个人中心主义。可是,中国很多人外语水平不高,对西方的个人主义断章取义,把个人主义狭隘地理解为自我中心主义,这种文化误读使不少中国青少年在改革开放后自我中心泛滥,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此外,家庭方面,中国人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在教育中,升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由于城市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农村里面也有一些独生子女。农村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影响下,子女数量大为减少,一个家庭只有一到两个子女。这样,由于子女数量减少,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子女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容易受到父母或祖父母过多的宠爱,容易自我意识膨胀,对他人不太关注。在这种家庭教育下,青少年容易自我中心泛滥,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更没有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此外,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整个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在升学率,于是学校就把升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虽然学校也有思想品德课,但是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这样的课程。自然,学校教育也会忽视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官员的贪腐现象的严重化,官员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影响巨大。一些腐败官员规则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不关心百姓的公共利益,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日益下降,人们自私自利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人们不关心公共利益,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在公共空间里人们越来越冷漠,尤其是对陌生人更冷漠。而市民在社会的公共空间中要打交道的恰恰是陌生人。人们的冷漠使得人们公共空间意识越来越淡薄。中国人特有的模糊思维也和人们公共空间意识淡薄密切相关。中国人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整体思维,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喜欢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西方人那种严密的逻辑工具,从而发展出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国文化的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看问

篇四: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会的进步发展,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区的兴起,也成了其中的一大改变。随着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社区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城市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社区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索。

  标签:社区管理;角色定位;社区服务水平

  一、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场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不断加强与改善社区治理。实践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和管理的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由于基层社区管理起步晚,总体状况较为落后,社区管理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管理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确。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这是与现代公共管理学中多元共治理论中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内容相对应的。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利于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可最大限度地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但在具体实施中,各社区三主体间却存在着角色混乱、分工不明、权责利相互交叉的问题,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居委会实际上承接了来自行政部门的工作权力和工作职责,现实生活中,居委会面临的“行政化困境”使其基本无暇顾及社区的自治性管理事务。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居民成为了住宅的业主,社区的管理亦逐渐地由单位管理转变为营利性的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在此背景下,物业公司本应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业主之间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物业公司与业主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然后是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业主委员会无疑在社区管理的三大主体中长期处于弱势。相关民调数据显示,人们对业主委员会表现的满意度每况愈下,至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不足十分之一。目前,业主委员会的运转面临着“五难”,即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业主委员会正常运作难、业主委员会司法维权难、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综上所述,日常管理社区的主要是物业公司。代表业主权益的业主委员会名不副实;行政化的居委会终日疲于迎接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不受监督与制约的物业公司则只顾“闷声发大财”。让原本基于“权力相互制衡”而设计的社区管理三主体模式几近名存实亡。社区治理三主体的角色错位和三主体边界的模糊化,无疑是当前社区治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近些年,随着法治中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加强了社区方面的立法工作,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社区管理活动仍旧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的内容常成为居委会压在抽屉里的文件。而且,社区管理工作经常要与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工作

  配合或衔接,但常常职责划分不清。社区管理工作冗杂不清的现象,其本质上来说是由于社区管理工作的职能不清所造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体制不健全。

  社区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区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社区管理队伍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基层社区管理队伍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工作方法比较单一,其习惯于自己权力大揽,处理日常业务的手段方法千篇一律,乃至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都存在隔阂。随着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其学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社区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是由特定生活方式和固定成员组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基层社区居民对社区情况不了解、对社区事务不关注,更谈不上对社区有一份归属感。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长期以来主要以行政化方法提供管理与服务,与居民的交流甚少,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开展上时间花的不多,活动开展少且形式比较单一,无法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使居民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

  二、改善社区管理的应对措施

  目前,大部分社区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状态。如何重新定位三角色,增强居民的集体感和认同感,是当前社区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1)社区管理三主体的权责利要明晰。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缺乏权责利交叉失衡的管理安排显然不利于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故首要就是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彻底理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的关系。

  居委会应是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的监督者。其特殊身份要求其必须处于居间和中立的位置,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执行物业管理合约规定的各项工作;而不是直接介入社区管理,不能向社区提供有偿服务或利用社区的资源从事营利活动。居委会的运行经费应全部由政府划拨,切断其与社区居民在财务上的直接关联;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国家公务人员,不与社区居民及物业公司产生直接的经济关联。业主委员会应该按与物业公司对等的地位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工作人员,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的薪酬从物业管理费中按比例提取,重大经费支出需由业主大会表决,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和权威应该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使业主委员会实质化、法人化,以彻底改变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权力不对等状态。剥夺物业公司在经费使用上独断专行的权力,规定物业公司使用经费需经业主委员会审批,并须定期向业主委员会和全体业主公布财务支出账目。适当限制物业公司的资金使用权限,以此来约束物业公司的行为,从而改变当前物业公司权力过大的局面。

  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社区管理的三主体的角色和行为既可以得到规范,也可以理清三主体各自的行为和身份边界。而要彻底理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则必须从权力的源头上进行规范,即对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的使用进行规范,这也是让业主有能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2)社区管理体制亟须完善。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理理念,明确社区管理的工作职能,让社区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同时坚持以建设服务型社区为目标,不断完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加快营造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过程中坚持把关注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同时社区要进一步加快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在制度上完善财务制度,以保证社区财务符合法律要求。在民主建设上,从设计组织结构、培养组织能力、完善组织制度方面着手,制订合理的选举制度,保证民主组织力的不断加强。

  (3)社区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应与项目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对开发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配足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的,房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依法补建。对已有社区未配置社区办公用房或配置不足的,建议由政府根据相关文件规定,通过多种办法统筹协调解决。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社区应根据居民需求制订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形成社区居委会、居民物业管理、辖区单位、社区志愿者四个层面参与服务的社区服务平台。同时,社区管理人员也应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修养,以增强服务意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指明了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基本要求,而这一新模式要真正有效运转并落地生根,离不开专业化的社区治理人才队伍的支撑。社区治理也是一种专业化治理,其中,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又是治理专业化的重中之重。以陌生人为主“集合”而成的城市社区,无论是社会关系的培育、社区情感的营造,还是社区活动的组织、社区矛盾的化解,都必须依靠一支有使命、有目标、有组织、有能力、有热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积极有为,通过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逐步实现。因此,锻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社区治理队伍,是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和要点。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直接选举、区街下派等多种渠道,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

  (4)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有待增强。政府是社区建设启动者、倡导者,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同时搞好社区服务、增加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来提高居民、企事业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培养社会团体和机关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政府应当引导居民、辖区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通过相关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居民群众掌握了不同层次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扩大了就业空间,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归属感,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同心力。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为社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建设一支成熟的义工队伍,营造互帮互助的良

  好社区氛围。通过举办公民讲堂、公开课等形式,加强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宣传,培养民众的自我治理能力、公民参与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三大主体应加强联系和协商,主动开展内容丰富的社区服务,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做到经常走访居民,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管自治意識。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中国基层社区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作为社区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新的社区管理办法,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将社区管理摆到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位置,以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现阶段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53-54.

  [2]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75-77.

  [3]高艳.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4):60-61.

篇五: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姓名:学号:专业:教育层次: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2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

  3

  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XX自治区XX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

  4

  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

  5

  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XX、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社会主义XX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XX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XX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

  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X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7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

  8

  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X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

  9

  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10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X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11

  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XX必究。严格规X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X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

  12

  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

  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华夏,2002。[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XX三联,2000。[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2001。[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大学,200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2003。[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XX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XX学刊,2008。

  13

篇六: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探析

  陈晓丽;李璐【摘要】社区营造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体现了对人的营造,积极于挖掘居民自身的能力,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文章从党政指导、社会运作、居民参与三方面探讨如何拓展社区营造中的公共空间治理,进而提升社区自主性与参与度,实现社区善治.【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11【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社区营造;公共空间治理;社区善治【作者】陈晓丽;李璐【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便开启对社区营造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大多是就具体的案例展开思考,较少细化地去论述某一部分,尤其是专门突出党政作用的研究相较愈少。在笔者看来,社区营造并不意味着党政力量的退出,相反,党和政府应该在把握营造方向,设计营造路径,提供政策、资

  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从提高政府公共治理水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其中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不断增多,公共空间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空间普遍缺乏良好的治理,对公共空间的利用程度也不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一、社区营造与公共空间治理杨文苑认为,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1]。李晓宇指出,社区营造就是针对社区的现状进行改造创新,即充分运用社区内部与外部的各类资源,广泛发动社区居民来改造社区生活环境,继承发扬社区的特色文化,从而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体现社区活力与凝聚力,实现社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公共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社区营造强调的是社区居民的自主性,目的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居民基于自身需求参与社区建设,在参与中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社区营造是一种过程式、渐进式的运动,即所有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普通民众等,为解决公共问题,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和价值取向,理性讨论出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合理方案。总之,社区营造的起点与方向依然是社区自治,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了“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的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指的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3]社区居民公共生活的实现需要依托公共空间,而公共生活又具备很强的公共性,因此在公共环境中各主体需要形成共识。尽管存在不同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共识一旦确立,社区居民就有义务积极维护。对于每个

  社区以及社区中的居民来说,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财产与资源存在于社区中,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场所。可以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构成了社区居民生活的“容器”,是居民相互交往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及社会实践的场所,也是承载社区独特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流动性社会经济网络的主要空间连接点,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其核心内涵就是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为了更好实现社区营造的各种目标,便需要拓展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而营造本身就是一个居民参与的过程。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活动场所,可以展示社区的特色文化,在公共空间里各类治理主体可以相互合作与交流。从个人层面看,可以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加社区活动的聚合性和参与度,促使居民更好地通过类似业主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基层自治,增进协商民主,共享营造结果;就组织层面而言,可以充分挖掘基层党委的工作潜力,沟通协调地方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可以建立健全治理体制和机制,促使各类组织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因而,社区营造和公共空间治理具有共同的价值意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公共空间治理路径,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的逐步完善,也是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不断深入拓展的同一过程。二、拓展公共空间治理的路径分析社区营造融合了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居民广泛参与,既强调营造的结果,也强调营造这一过程。社区营造可分为两种:一为外塑,即由政府、民间组织协助地方推动;二为内造,即由社区居民自发推动[4]。有为的政府有助于构建有机的社会,有机的社会有利于营造有效的社区。一个完整高效的党政指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是实现社区营造终极目标的重要手段。(一)党政领导纵观社区营造全局,不难发现这是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为党和政府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他们做好引领工作,为社区组织和居民提供相应的指导。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引发居民对社区事务与自我权利的关注,协助其他社区主体,共同构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制,使地方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拓展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不断推动社区营造工作。从社区赋权开始,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相应的社区协力政策及培训计划等,使居民逐步对社区产生认同感[5]。政府主动推动社区营造,赋予其更多基层政治空间话语权,尽可能地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运作,从而形成良性沟通机制。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需依托社区公共空间,而在实际运作中,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容量不足,各类居民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异质性明显,多种公共生活自发形成,随机性较强的问题。所以,党组织以及政府应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尽可能营造更多社区公共空间,改善居民公共生活,拓宽居民社会关系网,增强社区凝聚力。政府与社区并非二元对立,社区自治不能否认政府的作用,而是需要其转变职能,发挥引导作用。在社区营造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在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层面的领导方式,完善治理体制,创新治理机制和方法,确保公共空间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拓展治理路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责任承担起来,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人才队伍的发展环境,不断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士与组织,并加快完善在人才评选、配置、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公共空间治理网络的路径建立以及专业治理组织的优势发挥。执政党和政府作为占有社会资源最广、垄断政治权力的组织,当仁不让地成为建立协调机制、实现资源整合的领导者[6]。社区居民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协调发展,致力于营造一种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开放性社区环境。社区营造以居民为出发点,为社区构建多样、可持续公共空间,激发居民社区交往意识,培养社区共同意识。公共空间不但是承载社区居民户外生活的主要场所,也为户外空间中所发生的日常

  生活构筑了社会交往的平台[7]。综上,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支持的治理方式,能够为社区注入丰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为居民积极参与和决定社区事务给予有力指引,推动社区营造向前发展。(二)社会运作丁康乐、黄丽玲、郑卫认为,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为宗旨,社区动员与营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基层组织的健康运行[8]。陈振华、闫琳指出,台湾的社区营造,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居民素质、社区自组织能力是影响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非政府组织或者非盈利组织在社区营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等社区教育是社区营造的另一支力量[9]。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日益成为优化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中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行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社区营造视角下拓宽公共空间治理路径需要多种主体协作,在协作中促使治理过程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平台,也是表达利益诉求的关键领域,社会组织在公共空间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既能有助于实现居民公共利益最大化,又能有效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生产与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和延展性,为基层社区治理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典范与路径[10]。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拓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源作为支撑,比如资金和专业人员方面的投入就必不可少。合理配置并利用社区已有的资金、场地、设施等资源,为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服务,同时资源的回报收入也可以反过来为治理路径的拓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买单,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专业技术。就基层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拓展来说,各方的通力合作,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等至关重要。同时,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设,培育民办社区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行业自治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引入专业社工,统一运筹治理,也有助于社区营造

  的持续推进。基层社区往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以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成立相应的民间组织,由点到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深化社区建设。这些组织相较而言有较高的凝聚力和认同度,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居民在公共空间治理活动中的参与度,方便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这些民间组织对于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发展社区经济、协调社区关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增加公共空间开放性,更好体现公共性,强化居民社会信任。社会力量的融入,对外部环境实时回应、对内部利益适时调整,便于增强治理灵活性,优化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使社区营造顺利进行。(三)居民参与社区居民构成社区营造的主要对象,如若没有其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将失去内生力、向心力,而只能依靠外力,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社区居民有效、高度、自觉的参与即是社区营造的根基和实质。社区营造应当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形式多样,其中能否有效提升民众的参与意愿,提高其参与程度是社区营造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区营造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应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去实施自我管理与服务,最终实现自治。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的载体之一,理应纳入公共空间治理体系之中。而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也应当是在党政领导下,大量引入社会力量,以促使居民自主行动的方式进行。社区公共空间主要用来服务居民,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促使居民聚集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11]。目前不少研究与调查表明,居民在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差异,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将居民参与也纳入基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当中,使其成为当前基层社区善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投入情感,加深对社区及社区其他成员的认同,不断再生产对社区的归属感,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可以帮助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产生认同感,形成共同体意识。社区营造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形成一种居民有高度幸福感的社区氛围,并注重在此过程中,能使居民获得更好的、更和谐的公共生活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高度自觉参与在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中的作用十分重大,是真正实现社区自主、自治甚至善治的关键。有效推进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关键在于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居民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参加多样的社区活动更易于增强彼此间的同质性。如何发掘居民的共同爱好,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是重点。不仅居民自身需转变认知,而且各类社区主体有必要帮助居民,为他们提供知识与平台,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进而稳定社区公共空间的生活秩序。社区居民介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有助于整合社区多维关系、管理社区日常事务、完善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营造顺利开展,符合社区发展方向。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效果的好坏,机制完善与否关系到整体社区营造能否合理有序进行,对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探究是社区营造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要想渐进性地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推进社区参与,循序渐进地探索、试点并不断深化改革[12]。从现实情况看,社区营造是以渐进性的方式展开的,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制度性变迁,有助于改变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率低的现状,为政府进行制度设计提供支持,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分步推进的方式,先选取一些影响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焦点事务进行试点推行,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进社区善治的实现。我们还应当明确的是,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可以和谐共生、共同作用于社区治理。其前提是党和政府明确角色定位,转变职能,以恰当的方式引导社区治理,赋予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权力,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真正的社区善治。[参考文献]

  [1]杨文苑.城市回迁安置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探索研究:以苏州市南环新村“居民议事厅营造”项目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6.[2]李晓宇.“社区营造”背景下的绿色社区发展问题研究:以合肥市HQ社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6.[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4]萧扬基.社区营造中社会资本对公民治理的影响[J].台湾社区工作与社区研究学刊,2015(10):137-176.[5]刘雨菡.中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及其借鉴[J].规划广角,2014(30):200204.[6]张振洋,王哲.行政化与社会化之间: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尝试——以上海市C街道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7(1):130-137.[7]陈竹,叶珉.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J].城市规划,2009(6):59-65.[8]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6):716-725.[9]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城镇化研究,2014(17):17-23.[10]高聪颖.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探索:以宁波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59-71.[11]陈素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47.[12]苗大雷,曹志刚.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兼论我国

  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87-93.

篇七: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平台现代网络技术的开展使高效参与管理成为可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能使社会公众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活动中使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更加科学化长效化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陈天华茅小红练波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4期

  摘要: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被提上重要日程,2014年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条例》,掀起了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热潮;如今各省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破除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顽疾,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着眼于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水平提供可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空间管理;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14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展现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公共空间管理机制,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纵观各地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资源力量投入不足,推进进程缓慢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城市文明品质。

  1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立法滞后。首先,社会公众普遍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概念性认识不强。按学理分类,何为城市公共空间?现今仍无准确定义。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具体应指城市规划区域内向社会公众开放,供公共使用和活动的场所;包括道路、公园、广场、农贸市场、绿地、体育场地、公共停车场、公共交通换乘站、城市滨水区域等。目前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多,统一专门的立法文件较少。其次,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各个条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也是良莠不齐,有些规定过于老旧,存在没能及时更新的状况,造成了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现实要求相脱节。再次,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式没有跟上城市化发展速度,造成了推动相关立法难的现状,在一些地方城市各种商业活动及非理性行为侵占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一大难题。

  (2)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无序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涉及政府部门多,工作任务重,缺乏长效管理机制。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主体多元而不明确具体,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制障碍较多,相关主体职责未能得到有效、正式确认,归属管理不明,难免会造成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扯皮推责的现象。其次,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主体的管理权限不清,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没有具体明确的上位法的规定,难免会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或多或少存在越位、不到位状况。再次,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涉及部门多而杂,缺乏统一牵头管理,通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合效应,如果没有“领头羊”的作用发挥,那么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部门有所担当,不是等问题扩大化以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那样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3)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公众参与缺位严重。城市是一个人群比较集中的社会区域,每个身处城市中的人都应当具有主人翁地位的思想意识,正所谓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然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首先,城市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人的素质不同,城市规模在扩大的背后,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参与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能动性不足,通常被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思想意识氛围不浓。再次,缺乏相应的参与激励机制,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部门贯于运用行政权包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这对于政府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一是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不强。城市生活节奏快社会公众顾及面窄,使得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监督乏力。二是社会舆论监督力量不强,行政问责更是无法有效落实,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贯于运用“一阵风”式管理,难以形成持久效应。三是政府有权机关监督虚化,致监督力量大为削弱,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监管效应。

  2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现存问题的对策

  (1)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立法。首先,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立法的重视度,及时更新、充实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内容,增强顶层设计。其次,通过立法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协同监管机制,进行分门别类落实专区专职管理,对于跨部门的管理事项,应有联动监管的明文规定。再次,建立明确的权责体系,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队伍建设,理顺管理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守土要盡责,在明晰可操作的运作体系中,让城市文明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行。

  (2)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序化管理。深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加快制订适应市场化运作的相关制度标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原有的大包大揽模式,适度放权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创新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模式已为大势所趋,通过引入社会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解决先前管不了及管不好的事情。一是关于城市街道序化管理方面,积极推行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实行重点序化管理。对拒不签订或不履行“门前三包”的临街单位及其所辖区,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诚信体系重点突破。二是关于城市主、次干道序化管理方面,加强社会化运作管理确保相关干道清扫保洁。交警、城管执法部门要及时处置在城市主、次干道,违法违规停车、占道经营、占道堆放等不良行为,应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如有工程施工,应责令其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设置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公示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三是关于商业街、农贸市场序化管理方面,市场监管、环境卫生执法部门相关事权应有明确分工,笔者认为应该在召开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加以稳步推进。不折不扣保持相关区域的清洁干净,合理设置垃圾收集集中点,使用密封容器,清除违法设置的户外小广告,及时处理市场交易中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关于城市公园、滨水区域序化管理方面,城管、环保执法部门应重点加强对河流两岸生态景观整治及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管,城市建设部门也应积极做好相关城市亮化设施的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排查,做到有备无患。

  (3)畅通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渠道。第一,加强外部宣传,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变动所引起的结构上的对立,价值上的矛盾反映到个人行为上,就是客观性纠纷,指如果社会结构上的对立不解消就无法彻底解决的纠纷。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是倡导建设美丽城市的管理活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相关部门做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最大限度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第二,积极做好社会公众的意见收集工作,比如涉及一些重大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决策,应当先征求相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打好基础。第三,建立健全相关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平台,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效参与管理成为可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能使社会公众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活动中,使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更加科学化,长效化。

  (4)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监督。全方位、立体化向社会公示网格化特定区域管理单位及管理人员信息,公布线上线下投诉、举报监督电话,做到有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处理,及时公布相关事件处理结果。笔者认为在加强有权机关监督的同时,还应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如:设立“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大家谈”品牌节目,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共建共管问题,这也是加强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有效形式。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管理力量的协调和配合。任何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有益做法都值得尝试和借鉴,相信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相关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必将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美丽城市的愿景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严晶.浅论城市公共空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篇八: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姓名:学号:专业:

  教育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2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3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4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5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6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家赔

  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7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

  8

  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

  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

  9

  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

  10

  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11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

  12

  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范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

  13

  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浙江学刊,2008。

  14

篇九: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xxxxx论文提纲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姓名:学号:专业:

  教育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2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3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4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5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6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

  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8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

  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

  9

  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

  10

  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11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

  12

  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范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

  13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浙江学刊,2008。

  14

篇十: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姓名:学号:专业:教育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2

  (一)

  (二)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

  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

  国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

  6

  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篇十一: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P>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姓名:学号:专业:教育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2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

  3

  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4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

  5

  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

  国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

  6

  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7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

  8

  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9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

  10

  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范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11

  【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浙江学刊,2008。

  12

篇十二: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P>  浅谈公共空间意识_650字

  一个中国的中学生,在埃及的金字塔上刻下到此一游,引起了我对公共空间意识及公民素质的思考。

  记得有一次,我和叶卜诚,王峰,飞飞去博库书城看书,宽敞明亮的书城里安静的一塌糊涂,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我们三个静悄悄的拿好书,找了个僻静的角落里坐下仔细读,忽然两个小朋友的刺耳的笑闹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你看你看!哪儿?另个一灰衣服的小朋友回应道。这个,这个!哇,嘎嘎嘎嘎!太好玩了,哈哈哈!灰衣小朋友的声音把玻璃窗震得哗哗作响。嘿,小朋友,在图书馆可要轻声!我好心提醒道。我们说话,不关你的事!灰衣小朋友对我吼着。

  大家都向他投去厌恶的目光,可是他还是一点儿也不介意,自顾自大笑,嬉闹。我真想不通,在图书馆安静的看书有那么难吗?如果所有人都在图书馆喧哗,那就不叫图书馆了,叫菜!市!场!我特别想问问那些大声喧哗的孩子:你是想在菜市场里看书吗?还是想在图书馆里买菜?

  从图书馆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公交车里的乘客用石头剪刀布在抢座位,从一局一胜到九局五胜,他们争的不可开交,互不相让,直到拳脚相加。不就那么几站路吗,用得着吗?我不禁想起,在国外,有些标语是有中文标注的,一次路过一家餐厅,门口的标牌上写着请不要把食物带出自助餐厅,Pleasedon’ttakethefoodoutofthecafeteria。,我的脸不知怎么就红了起来。

  公共空间意识这个概念听起来虽然很大,其实可以从我们的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公共环境不大声喧哗,不乱刻字,不浪费能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开始。

  六年级:赵雅文

推荐访问: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不强 意识 社区
上一篇:论文小学美术学科作业展内容14篇
下一篇:党员教育培训监督16篇

Copyright @ 2021 - 2022 天空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空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2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