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蜀道难》教案,菁选3篇(范文推荐)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3-15 1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语文《蜀道难》教案,菁选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语文《蜀道难》教案,菁选3篇(范文推荐)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答案】(1)(分析)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分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一种自然*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学案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现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

  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答案】(1)(分析)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分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一种自然*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学案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现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推荐访问:教案 语文 蜀道难 语文《蜀道难》教案 菁选3篇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1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1年级上册 《蜀道难》优秀教案 蜀道难经典教案
上一篇:2023年度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范文推荐)
下一篇:2023年语文看电视教案,菁选3篇(完整文档)

Copyright @ 2021 - 2022 天空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空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2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