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5篇)

来源:振兴乡镇 发布时间:2022-11-19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5篇)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聚力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强村,,绣惠街道施家崖  村乡村振兴情况简介  聚力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强村--绣惠街道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5篇),供大家参考。

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5篇)

篇一: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聚力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强村,,绣惠街道施家崖

  村乡村振兴情况简介

  聚力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强村--绣惠街道施家崖村乡村振兴情况简介

  施家崖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南部,紧邻省道244线,距济青高

  速路口3公里,距济青高铁章丘北站500米。全村共有127户,440口人,

  党员20人,耕地面积630亩。近年来,施家崖村在支部书记张恒起的带

  领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统筹引领作用,以支部“

  1+3”为

  载体,积极借助财政奖补等惠农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特色生态种养产业,

  村集体收入由无到有、由弱变强,20xx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3万元,村民

  人均收入2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级“美

  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单位、

  济南市蔬菜标准示范园、济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支部引领作用

  支部引领谋发展。2012年,该村在外优秀人才张恒起在群众推荐和党委

  邀请下,回乡代理村级事务。上任后,在镇村商议、群众同意的基础上,

  张恒起发挥自己从事蔬菜运输的优势,带领群众发展浅水藕种植致富增

  收。在党支部“一加三”引领下,该村申请发展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3

  万元,先期建成20亩“白莲藕种植试验田”,当年就实现亩均增收过万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元。为实现规模效益,由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余亩,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立体种养产业,逐步走上富民强村之路。建强班子带队伍。施家崖村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村两委成员团结协作,村两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分工机制,用现代理念规划村级发展。投资264万元建设了一处面向党员、面向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学习教育、谈心交流、服务群众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党建工作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六讲”立村风、“六评”树正气、“六帮”解民忧、“六兴”乐民生活动,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建立“村干部-党员-农户”包联服务群众网格制度,每名村干部联系3-4名党员,并与所联系党员包联服务24户家庭,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同时,共产党员户亮身份、做承诺,实施党员干部街区负责制、党员责任田,发挥党员骨干带头示范作用,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凝心聚力助增收。施家崖村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并建立了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流转土地保底增收、入股合作社收益分红、打工增收等方式,保障群众和村集体增收。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坚持产业带动,多措并举,实施扶贫济困,累计帮助本村贫困户6户10人脱贫,没有让一户群众掉队。同时,还认领帮扶了沙埠村、乔家村等周边村的4户贫困户,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帮扶直至脱贫。与此同时,该村按照强村带弱村的模式,帮助带动9个贫困村脱贫,与济南市贫困村相公庄街道腰庄村形成一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对一帮扶,帮助发展菌菇种植产业,带动腰庄村脱贫致富。二、聚力打造农业综合体,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施家崖村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高端特色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大“一产”。开发整治绣惠干渠南北土地资源,打造贯穿园区的樱花大道;白莲藕基地发展鱼藕立体循环种养,果园基地发展野兔、金蝉、乌鸡等林下养殖经济,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立体种养模式;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瓜果,实现四季农业全覆盖。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二产”。建设白莲藕、苹果和核桃深加工基地,主要生产荷叶茶、藕粉、莲藕酒、果汁等农副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加强宣传推介,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建立农村淘宝店等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了营销网络。依托一产二产,完善旅游功能,做优“三产”。结合高铁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春华秋实、紫藤花下、生态长廊、农村大舞台等特色景观带,进一步美化了村内环境;开发了荷花摄影、水上乐园、动物喂养和产品加工体验等旅游项目,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50万元。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三、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助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事靠人做,业由人兴。施家崖村始终坚持人才先行战略,积极引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的优秀人才。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张恒起回乡担任施家崖村支部书记,不到五年,带领群众建设白莲藕基地,发展果园立体种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农业综合体,由集体经济“空壳村”变为村强民富的“明星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零猛增到53万元。在他的鼓舞下,施家崖村有5名在外人才先后回到村里加入创业队伍,并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引进外来人才合作创业。通过优秀人才培训,张恒起与“我爱我妻”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峰结识,凭借对市场的敏感,两人在施家崖村联合办起了“云耕心田”家庭农场,让城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自己种植、采摘,体验农耕之乐,享受田间美味,既满足了市民的休闲体验需求,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利用价值,使施家崖的产业形态更加丰富。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实施“四个一”计划,即:培养1名后备村官、1名致富带头人、1名实用人才、1名新型职业农民。借助党群服务中心,聘请专家对本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共培育果树栽培、白莲藕种植、家禽饲养、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手32人,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四、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施家崖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坚决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说“不”,培育好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

篇二: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简介

  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简介寒冬季节,走进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虽然树木缺少些春夏季的生机,但充满文化气息的景观一处接一处,文昌阁、文化苑、百寿亭等,仍可让人感受到村里景色的别致;沿着整齐有序铺着青石的街巷走进农家小院,外表不显眼的窑洞暖意十足,屋里安装了天然气壁挂炉,厨房装着燃气灶,取暖做饭方便快捷。厨房、卫生间还统一铺设了管道,用水方便,排污也方便,里里外外干净整洁;村民很少猫在家里取暖,而是忙着在村里的养殖场、砂货厂干活挣钱

  这是西岭村村民最平常的生活写照,也是我市不少农村努力发展的方向。作为我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西岭村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村支两委通过引导多方力量、挖掘多种资源、采取各种措施等,进一步促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

  今年,我市启动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以一个行政村或几个行政村为单位,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提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特色文化培育发展等项目建

  设,高标准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平定县冠山镇杨家沟村,位于冠山脚下,传统产业杨家沟豆腐在我市家喻户晓。今年,杨家沟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了山西古州冠山书院小镇建设项目,力争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带动民富村美。

  据介绍,项目以冠山书院文化为主轴,深入挖掘历史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将康养产业与文化旅游互相结合,打造集文化旅游、研学教育、体育运动、养生养老及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康养特色小镇。目前,豆制品体验馆主体建筑已完工,项目中心区花海区域已完成场地造型施工等。这个项目也被列入冠山镇明年计划实施的镇域重点项目之一。

  杨家沟村的规划建设,正是紧紧围绕《阳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工作方案(试行)》实施的。《方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

  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我市要求,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好农民群

  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共建美好生态家园;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要求,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规划统领其他专项规划,按照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的理念,以项目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涉农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根据城市近郊、工矿商贸、绿色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保留村庄特色,精心设计载体,确立创建主体,策划特色品牌,科学谋划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品,彰显产业特色、淳朴乡风、美丽风景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示范村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加大财政资金对示范村的投入,鼓励引导工商企业、社会资本以捐赠投资、结对帮扶、村民筹资筹劳等各种形式开展创建。

  在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合理规划是前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首要条件。我市要求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推进村庄优化整合,切实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构建优美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

  完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同时,示范村建设重点在打造亮点、放大优势、展现特色上下功夫。注重挖掘村庄

  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体现原始风貌,彰显个性魅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加大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生态化保护改造,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生态水平和景观效果。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工程,使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标准。加快农村环卫基础建设,做到生活垃圾定期清理、清运,确保乡村清洁。

  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我市要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向以质取胜、效益优先的高效精品农业转变,推进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提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依托当地优美景观、民俗文化、优势产业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标准高、带动强、服务设施完善配套的农家乐、民俗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努力培植精品旅游村、休闲度假村;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工业、集体物业和服务业。

  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各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善行义举榜、星级文明户创建等道德实践活动;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

  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今年,我市选取了30多个产业发展基础好,村集体及村民

  收入高,村支两委班子能力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创建积极性高,能够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的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盂县仙人乡仙人村因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村支两委班子主动积极寻求发展,在全乡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仙人村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是盂县东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产区。近几年,村里优化农作物品种、普及机械化作业,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在稳定高效的农业基础上,去年仙人村引进光伏产业项目,有效利用裸岩山坡600多亩,为集体经济和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融合发展,今年村里招商引资引进肉驴养殖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左右,还可带动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村里已形成的300亩林业示范基地,为农林牧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治理是前提。今年,村里积极筹集人力、物力,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为乡村振兴打基础。仙人村党支部书记郭福俊介绍说,村里的街道硬化了8公里;广场、道路两旁种植了花草树木;雇用保洁员3名,配备垃圾车13辆,设

篇三: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从“服务中心”到“孵化中心”——山东威海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张海波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14期

  山东省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

  去年以来,山东威海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率先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回答新时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同时,激活农村土地集体“统”的内在活力,着力破解“农民增收、集体增收”问题,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搭建“一个中心、两大平台”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

  一是建设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在1个镇试点成立全国首个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并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镇级社会化服务中心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面积3~5万亩的标准建设,目前已经建设65个,已实现全市所有涉农镇全覆盖。统筹涉农资金,市县财政按照每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不低于30万元标准,专项用于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二是建设“10+N”社会化功能线下服务平台。每个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统一设立农业类“一站式”政府服务窗口、培育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主要有土地规模化经营、庄稼医院、农安监管等10项基本服务功能,并鼓励各镇结合产业特点,开展农村休闲旅游推广等特色服务,形成“10+N”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模块体系。三是建设“3+N”信息化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土地信息服务平台、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各村土地电子信息数据库,清晰标注农作物种植、闲置撂荒等土地信息,为服务中心精准生产奠定基础;开发土地托管APP软件,提供土地流转线上交易和进度查询服务,及时了解土地托管进度,提高土地托管业务效率。建立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各村劳动力信息电子化档案,实现农民务工和经营主体用工双向高效对接,解决农户打工难、新型主体用工难的问题。“N”即各镇社会化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建立的农业空中讲堂、电商营销、农资直销等区域信息服务平台。

  探索“菜单式、保姆式”服务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全覆盖

  一是提供土地托管服务,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当前,农村空挂户达30%以上,半工半种劳动力占40%,60岁以上人口占到35%,土地撂荒面积占10%,无人种地问题十分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主要提供3种土地服务模式:“流转式”即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土地合作社,由其委托社会服务中心内的专业服务公司,进行自主经营,每年每亩收取1000元左右租金;“全托式”即村民将土地委托给社会服务中心内的专业服务公司,由其代为耕种管理,服务组织按亩收取一定粮食或收益。“入股式”即村民将土地入股,参与到公司经营、分红当中。目前,通过专业化服务,解决土地撂荒面积24万亩,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提供“菜单式”生产服务,解决怎么种地问题。按照“你点餐、我列单”模式,由专业服务公司对耕地、播种、收获等每个环节明码标价,统筹开展订单种植、产销对接、质量追溯、品质评定等服务40余项,为村民提供“菜单化”服务。建立土地托管服务电子化信息台账,实现土地托管、机耕、施肥、用药、运输等全过程追溯监管,提高服务效益。通过社会化专业服务,平均每亩土地能够节约生产经营成本100元,农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每亩土地增收150元左右。三是提供标准化拓展服务,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围绕标准化生产,利用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新品种80个,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8项,

  确保在成方连片地主导品种覆盖率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围绕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及手机APP,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坚持“政府领办、市场运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推动社会化服务中心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培育或引进1家产业链条长、现代装备齐全、拥有现代农业项目的专业服务公司,对流转的成方连片土地规范化经营,实现土地价值增值。村集体发挥牵头作用,将农户不愿耕种的土地调换集中起来,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整体打包给服务中心对外招商流转或委托公司托底经营,农户按股享受收益,集体获得增量和增值两部分收益。一是“增量”收益。由于土地调换集中经营,相邻地块沟壑地堰平整,小块地变大块地,一般每亩溢出土地20%,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增值”收益。组织镇级服务平台或市场主体对入股土地实施产业园区式统一布局规划,连片成方后对外招商,根据土地特点培植农业项目,以高附加值作物为重点,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从“田里种粮”向“土里刨金”转变。积极争取涉农财政项目,改善土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土地实现了增值,这部分收入由村集体、农户按比例进行分成。比如,一个村将300亩土地交由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经营为例,“增量”就是300亩土地连片成方后,可增加土地60亩(按每亩溢出土地面积20%计算),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每亩土地传统种植年收益约500元)。“增值”就是经过招商后,原来一亩500元的土地可升值为800元,增值的300元按照村集体和个人3:7的比例分配,集体收入变成增值的2.7万元和增量的4.8万元两块,合计7.5万元,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易推广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乡村振兴的“孵化中心”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潜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载体作用,威海市加大政策配套和组织人员保障力度,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助推产业振兴。通过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模式,解决农民就地就业13.2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15%以上。建立农民土地入股、抵押贷款等融资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10万元至200万元信贷担保服务,解决社会化服务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加入村土地合作社的村民,每月交纳300元,即可享受到一日3餐上门服务,让农民享受到社会化服务成果。二是助推人才振兴。依托社会化服务中心,培训带动新型职业农民4000多人、家庭农场852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886个、专业大户628户。依托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等,鼓励大学生、退役士兵、城市工商户、进城务工人员等到农村创业,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助推组织振兴。镇级成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党总支,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坚持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牢牢把握社会化服务正确发展方向。把服务土地流转或托管情况,纳入村党支部和“两委”干部考核,与支部星级评定、村干部待遇挂钩。各村党支部发挥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2~3支,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推动社会化服务开展。四是助推生态振兴。对托管土地,由专业服务公司推广物理防治技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土壤改良修复,使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0%、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节约用水40%~50%、节省肥料30%~40%、节省人工成本1000元以上。五是助推文化振兴。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催生了农机、土地、劳务等合作经济组织,据调查分析,90%以上农户都以不同形式进入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合作共享、互惠互利等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逐步消解,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篇四: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突破路径研究

  作者:王潇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06期

  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破解基层经济组织运转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办事能力低下等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在阐述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进程的前提下,对山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展开探析,并总结出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性的给出突破路径。

  关键词: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CPYJ25),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编号:CT20191121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试和实施机制,囊括组织、经营、交换、支配四大模块。20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山东省出台的《关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2019年11月28日),强化“三农”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组织保障等。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山东,发展现代化农村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面临诸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一、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进程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还是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便历经历史洪流的洗礼,于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实现形式,详见表1。

  随着社会和经济大环境的日新月异,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持不断向农业倾斜,鼓励了农民回流,从而为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集体经营创造了条件。然而,市场化和城市化压力逐渐增大,龙头企业和政府支持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经营公司,成为村民新的依托。而在城市化浪潮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影响下的市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便被选择为维护村民利益、保证村民经营转型的主要手段。

  二、山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就山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而言,2019年山东省生产总产值约71067.5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476.5亿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不斷深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7775元,培育家庭农场7.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0万个。借助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认定山东最美休闲乡村37个,齐鲁最美田园35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32个。

  就集体经济来源结构而言,在供给侧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山东农村集体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愈发多样化,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波动下降,三产比重稳步提高,一、二、三产所占比重已变化为2019年的0.47∶0.19∶0.34,而这其中尤以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最为明显。

  借由生产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山东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明显的改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剩余劳动力逐步自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譬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35.9%降低至2014年的30.9%再降低至2018年的26.6%。

  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而言,按照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9年12月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庄已超30%,无收入村庄的数量大幅降低,到2019年更是减少为零个。

  三、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存在问题

  1.长远规划不足、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山东省村庄村两委领导班子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专业技能匮乏、长远规划欠缺等问题,村集体所得收入大多仅能应付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无法获取资产保值和增值,单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地生财,缺乏“造血”功能。沿袭传统集体经济方式,对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探求甚少。山东农村依旧处于双层经营体制中,农村资产归集体所有,产权主体缺位和产权边界模糊的阻碍一如既往,集体经济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不明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

  2.法人地位不明确,自我发展能力弱。山东乃至全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潜在以为是独立法人,但究竟为经济法人还是社团法人尚未有定论,以农村集体为甲方或乙方签订的经贸、投资、规划等合同和文书,无法获得强制性法律的支持与保护,一旦遇到纠纷,极易造成集体资产损失。山东农村在基础设施、文教卫生、人均收入均收获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自我发展能力、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依然较弱,缺少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所需知识和技能,产业链式运作、规模开发等难以成型。

  3.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支撑不到位。山东虽是高考大省,但鲜少有有才之士愿身先士卒深入基层,加之村一级领导班子原本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村两委干部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缺乏能人带动,尤其是村干部和党员队伍老龄化,35岁以下的村干部占比仅约为1/5,而69岁以上的占比超过1/3,介于两个年龄段之间的占比不分伯仲,这直接导致领导队伍思维固化、执行力不足。除此之外,我国实行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共五级行政区划,推行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并未真正意义上将农村集体企业列入金融、信贷、产业、技术等的扶持范围,且支持手法单一、不顾实际效用。

  (二)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影响因素

  1.实行政策偏差。自建国以来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便受到农村政策和体制变迁的双重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减少。有效性、持续性的利好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姗姗来迟,且条件太严、材料过多、程序冗杂,打击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和信心。更有甚者帮扶政策仅是纸上谈兵,忽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的土地政策、更为严苛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又一掣肘。

  2.制度建设不足。就经济制度而言,现阶段山东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落后,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缺位、改革不配套。在管理关系和机构改革中,山东广大农村始终未理顺镇政府、村政府、村集体企业间的关系,旧有模式换汤不换药。就法律制度而言,山东及各地市并未出台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性、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出台全面或是专项法律法规(条例法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为继。就干部制度而言,山东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干部和村两委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经营能力不足、思想观念陈旧,整体素质偏低、缺乏长远眼光、法律法规意识不强等阻碍,导致干群矛盾激化,于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利。

  3.农产品竞争力不足。除寿光市外,其他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基本处于起阶段步,抗打击风险能力弱,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蔬菜瓜果类农产品品种低端、品种杂,质量上亦无法满足高要求,外形、口感、农药残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畜牧产品在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食品卫生安全等层级的隐忧,未能使得价格优势完全转化为现实优势。

  四、山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突破路径

  (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形式

  首先,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拓宽农村干部的来源途径。充分利用内选、外调、下派、公开选聘等途径选拔村干部和两委班子成员。出台利好或加分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主动投身基层,增加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加基层储备干部数量。其次,多措并举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工资待遇问题、报酬标准、社会保障,主动树立典型,搞好宣传工作。再次,开展基层党校培训、远程教育等有针对性的,贴近百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培训,以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并完善培训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保证培训时间、内容、经费等。最后,全方位科学管理村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设定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加强述职、评议、监督制度。

  (二)优化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创建扶持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划拨专项资金填充集体经济合作社,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扶持项目及启动资金额度,借由贷款贴息补助方式进行补贴,增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其次,适当减免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项目收费。

  对符合小微型企业标准的村集体增收项目,减免企业登记费、著名商标评审费、发票工本费、证照费、证书费、登记费、审批费等一系列费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再次,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扶持政策。政策资金优先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项目,优先立项和扶持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项目,优先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组建涉农担保公司,建立农村信用联盟,创新金融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再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推行“百村牵手”行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建立经济强村帮扶经济弱村机制,探索建立村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经营性项目。最后,完善村级集体经济保护机制。禁止私自瓜分村集体的公共资产,充分考虑村级事权和财权的配比原则,公共服务项目由财政拨款,减少非生产性开支。

  (三)多种渠道探索,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途径

  首先,高效率经营村集体土地增值增收。在明确村庄土地和闲置地块权属、性质和等级的基础上,借由止地整理、增减挂钩、综合开发,由村集体经济组合牵头通过租赁、发包和入股等范式获取租金,承包费及股金收入,完善土地收益的自然增长体制。其次,利用集体资源吸引外商投资(合资)。深化林权制度的配套改革,整合村集体直营或参与经营的村办企业,发展生态产业,增加集体资产投入和产出效益。关于村集体的办公用房和旧厂房等固定空闲资产,可W根据国家相关的建设规划方面的要求,用入股分红等等的方式,从而实现村集体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再次,扩大物业增收的范围。农村社区借鉴城市小区手法,成立村集体形式的物业公司,建立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最后,鼓励发展合作经巧,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质增量。依托村落特色产业,采用“村集体+公司+个人”或“合作社+个人”等发展模式,引领创办合作社,并在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特色民宿等方面建立中介服务组织。

  (四)科学规范管理,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机制

  首先,加强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和积累制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合同明晰清产、核资、监管,成立登记台帐和处置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其次,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账务管理制度。依托“量入为出、留有余地、一事一议、收支明晰”原则,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财务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严禁公款私存,全面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和担保状况,兴办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遵从民愿,以未有不良村级债务为先,且年度重大财务支出预算,按流程审核通过后向村民公布实施。此外,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债务债权展开专项审计。最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机制,规范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程序,维护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和上通下达机制。

  参考文献

  [1]提文静.共同富裕视阈下的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鄭州轻工业学院,2018.

  [2]应建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D].西南政法大学,2018.

  [3]苖彩荣.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3):95.

  [4]李学慧,李乐,姜广辉,陈翠华,王森,姜峥嵘,李光宗,张纯涛.土地产权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问题的历史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7,33(02):75-80.

  [5]耿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与效果评价——基于山东试点区的调研[J].山东农业科学,2017,49(06):163-167.

  [6]郭雪冰.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6(01):202.

  [7]翟新花.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的农民发展[D].山西大学,2015.

  [8]刘灿,韩文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基于成都市温江区天乡路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调研[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4(06):64-69.

  [9]高红.章丘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凌玉

篇五: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依托家乡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特色产业谋求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让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特色名片,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2021年,全国共认定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74个,亿元村249个。其中,山东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50个,亿元村12个。山东正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可推广复制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依靠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做强乡村优势产业。统筹开发和挖掘农村山水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历史古迹与民风民俗人文资源,建立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关系,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现

  乡村特色品牌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够激活乡村传统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能。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特色资源内涵,传承与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可以凝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够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模式。要打造乡村区域名片,活化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不断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特色旅游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提升乡村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强化资金人才服务保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内涵,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资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强化政策引领,提升扶持力度。按照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制定适合地区特色发展的政策规划,引导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科学把握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律,深入调研结合地方实际,依据地方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加强税收优惠、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扶持力度,简化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融资服务等审批程序,搭建精细化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支持引导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推荐访问: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简介 山东 振兴 乡村
上一篇:基层协商乡村振兴(11篇)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主持词(18篇)

Copyright @ 2021 - 2022 天空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空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2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