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液化处理方案10篇

来源:策划方案 发布时间:2022-11-16 0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地震液化处理方案10篇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地震液化形成条件危害防治措施1饱和粉土地震液化机理饱和粉土在地震作用或强烈的人类活动振动影响下由于不能及时排水而形成超孔隙水压力粉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液化处理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地震液化处理方案10篇

篇一: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地震液化形成条件危害防治措施1饱和粉土地震液化机理饱和粉土在地震作用或强烈的人类活动振动影响下由于不能及时排水而形成超孔隙水压力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就随之而降低当超孔隙水压力达到与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相等时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为零在短时间内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此时砂土颗粒就会完全悬浮于水中土体变成流体这种地质现象称为饱和粉土地震液化1

  浅析饱和粉土地震液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饱和粉土地震液化及其所引发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本文结合饱和粉土地震液化机理及形成条件,分析了饱和粉土地震液化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破坏力,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震液化形成条件危害防治措施1、饱和粉土地震液化机理饱和粉土在地震作用或强烈的人类活动(振动)影响下,由于不能及时排水而形成超孔隙水压力,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就随之而降低,当超孔隙水压力达到与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相等时,粉土之间的有效正应力为零,在短时间内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此时砂土颗粒就会完全悬浮于水中,土体变成流体,这种地质现象称为饱和粉土地震液化[1]。图1为渗流液化流网示意图,图中实线表示等压线,虚线表示流线,箭头表示冒水现象。如图所示,在没有不透水盖层的情况下出现遍地冒水,上部粉层松胀、强度丧失,但不喷砂冒水。由于地震时松散地层容易裂开,裂缝处的阻力比较小,上升水流速度比较大、水头损失较小,因此容易在裂缝处出现喷砂冒水现象。图1砂土渗流液化时流网示意图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是从地震运动引起土体结构失稳开始,通过孔隙压力的增长导致土体中有效应力的降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产生了孔隙压力的消散,从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有效应力的恢复。2、饱和粉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2.1地震条件(1)液化最大震中距分析我国1955年以前近900a间历次地震喷砂冒水资料得出震级(M)与液化最大震中距(Dmax)有如(2—9)式关系:Dmax=0.82×100.862(M-5)(2—9)由上式可以判定,如M=5则液化范围限于震中附近1km之内。(2)液化最低地震烈度我国地震文献中没有地震震级小于5级的喷砂冒水记录。震级5级震中烈度为Ⅵ度,故液化最低烈度为Ⅵ度。2.2地质条件经调查,发现近年来的液化现象多发生在全新世及近代海相、河湖相沉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尤其是河漫滩、古河道、洼地、滨海地带、人工填土地带等。2.3埋藏条件(1)最大液化深度。一般认为液化判别应在地下15m深度范围内进行。最大液化深度可达20m,但对一般浅基础而言,即使15m以下液化,对建筑物影响也极轻微。(2)最大地下水位深度。喷砂冒水现象多发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m,3~4m时,喷砂冒水现象少见,大于5m,目前还未喷砂冒水实例。《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85)修订稿为安全起见将液化最大地下水位埋深定为8m。

  2.4水体条件粉土只有处于饱和状态时才可能发生液化,然而松散的粉土,小于地下水位时才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地下水的作用及其水位的高低是判别液化现象的重要条件。处于Ⅶ度地震区,地下水位大于6m,地震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2.5土体条件粉土液化的一些特性指标界限值为:①平均粒径大于0.01mm,小于1.0mm;②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不加分散剂)或不大于15%(加六偏磷酸钠分散剂);③不均匀系数(Cu)不大于10;④相对密度(Dr)不大于75%。2.6标贯判别法根据我国八次大地震的震害调查和勘探分析,将粉层在地下埋深为3m、地下水位在地表下2m作为基本情况,求出不同烈度下液化与不液化分界的临界贯入击数N0。设计烈度为Ⅶ度时N0=6,Ⅷ度时N0=10,Ⅸ度时N0=16。若粉土埋深、地下水位埋深与上述不同,则采用以下判别式计算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N=N0[1+0.125(H-3)-0.05(h-2)](2—10)式中H为粉土埋深,h为地下水埋深,单位为米。如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不液化,反之则液化。此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饱水粉土埋深在15m范围内。但是操作方法应该标准化,以用泥浆回转钻进、自动脱钩吊锤为宜。对于重要工程每层土不应少于5个钻孔,试验次数不宜少于15次,整理资料时应去掉显然不合理的数据,分层求其平均值以消除偶然误差。3、饱和粉土地震液化的危害饱和粉土地震液化引起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四种:(1)沃土盐碱化、砂质化,同时造成河床、渠道、井筒等淤塞。(2)建筑地基失效:随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层的承裁能力也迅速下降,甚至完全丧失。(3)滑塌:饱和粉土层震动液化和流动,可引起大规模滑坡。(4)地面沉降;饱和粉土因振动而变密实,地面随之下沉。4、防治措施详细查明其液化情况后,根据判别结果按现行规范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以下处理。(1)换土。此法适用于地表以下3-6m有易液化土层,可将其挖除后回填粗砂(需压实)或其它合适材料。将基础底面以下液化土层挖除一定厚度后用非液化材料回填夯实。(2)改善饱和砂(粉)土的密实程度。改良液化土层性能的常用方法有砂石桩挤密法及深层搅拌法,前者是通过强力置入砂石等散体材料使液化土层排出水分、得到挤密而消除液化,并进而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后者是在原位将水泥粉体或浆液与液化土层强制拌合从而达到消除液化并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3)增加盖重。增加盖重可以有效防治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拟建工程中的低层-多层房屋类建筑物可采用此法,具体做法可在基础底面增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垫层。(4)采用桩基础。通过桩基础将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深部强度较高的非液化土层之上,同时使饱和粉土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密而消除液化。如采用桩基宜用较深的支撑桩基或管柱基础,浅摩檫桩的震害是严重的(图2)。图2液化地基上各种形式基础结构建筑物的震害情况示意图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第一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第一版

篇二: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抗液化措施选择原则表30111建筑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乙类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地基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丙类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丁类可不采取措施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经济的措施例题1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的规定地基抗液化措施的制定要考虑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专业知识(二)辅导:消除地基液化震陷措

  消除地基液化、震陷的措施及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掌握地基抗液化措施及选择依据;了解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较弱黏性土层和湿陷性黄土时,应采取的抗震措施;熟悉可不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条件;掌握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方法;熟悉可不进行建筑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土质、荷载和建筑条件;熟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和存在液化土层时低承台抗基进行抗震验算的方法。30.1消除地基液化、震陷的措施30.1.1消除地基液化措施及选择液化是造成地基失效震害的主要原因,要减轻这种危害,应根据地基液化等级和结构特点选择不同措施。目前常用的抗液化工程措施都是在总结大量震害经验基础提出的。其一般原则是,除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永久性建筑不应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的地基抗液化措施是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地基液化等级,再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的。当液化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一般可按表30.1.1-1选用。抗液化措施选择原则表30.1.1-1建筑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乙类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地基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丙类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丁类可不采取措施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经济的措施【例题1】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的规定,地基抗液化措施的制定要考虑()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A、建筑物类别B、场地类别C、地基的液化等级D、A+C;答案:D30.1.2消除软土震陷影响的措施软土地基的震害主要是震陷,震陷大小将取决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非地震时的受力状态与地震作用特征。由于可能掌握资料有限,大多数抗震规范对于软土震陷的规定均较为原则和简单。特别是缺少震陷量的估计实用方法。但在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在重要工程中震陷量估计和消除震陷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例题12】地震时软土地基的震陷大小取决于()。A、土的物理力学性质B、非地震时的受力状态C、地震作用特征;D、地震时的受力状态答案:A、B、C【例题13】地震时软土地基的震害主要是()。A、喷冒B、上浮C、震陷D、滑塌答案:C1考虑软土地基震陷影响的范围1)为满

  足实用需要《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给出了考虑软土地基震陷影响的判别标准,即在8度和9度情况下,地基范围内存在淤泥、淤泥质土质且地基静承载力标准8度小于100kPa、9度小于120kPa时,除丁类构筑物或基础底面以下非软土层厚度符合表30.1.2-1规定的构筑物外,均应采取措施,消除软土地基震陷影响。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中的软弱黏性土层的是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分别小于80,100,120kPa的土层。对于消除软土震陷的措施《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规定: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或参照有关抗液化的措施来消除软土震陷。【例题14】按照《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X)规定,消除软土震陷的措施包括()。A、采用桩基;B、地基加固处理C、参照有关抗液化的措施D、根据软土震陷的估计,采取相应措施答案:A、B、C、D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是针对路基和桥梁的不同特点,对其抗液化的措施分别如以考虑的。对于在软弱黏性土层和液化土层上填筑路基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如换土、反压护道、降低填土高度、取土坑和边沟浅挖宽取并远离路基、保护路基与取土坑之间的地表植被和地基加固(砂桩、碎石桩、石灰桩、强夯等)等。对于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地层(系指岩性、土质、层厚、界面等在水平方向变化很大的地层)上,不宜修建大跨度超静定桥梁。但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不稳定的河岸处建桥时,对于大、中桥,可适当增加桥长,合理布置桥孔,使墩、台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动的岸坡或地形突变的不稳定地段。否则,应采取措施增强基础抗侧移的刚度和加大基础埋置深度;对于小桥,可在两桥台基础之间设置支撑梁或采用浆砌片(块石满铺河床)。具体来讲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1)换土或采用砂桩。(2)减轻结构白重、加大基底面积,减少基底偏心。(3)增加基础埋置深度、穿过液化土层。(4)采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例题10】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规定,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地层上,不宜修建大跨度超静定桥梁;B、对于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地层上,不能修建大跨度的桥梁;C、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不稳定的河岸处建桥时,对于大、中桥,可适当减少桥长,合理布置桥孔,使墩、台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动的岸坡或地形突变的不稳定地段;D、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不稳定的河岸处建桥时,对于小桥,可在两桥台基础之间设置支撑梁或采用浆砌片;答案:A、D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水工建筑地基中的可液化土层,可根据工程的类型和具体情况,

  选择采用以下抗震措施:1)挖除可液化土层并用非液化土置换;2)振冲加密、重夯击实等人工加密的方法;3)填土压重;4)桩体穿过可液化土层进入非液化土层的桩基;5)混凝土连续墙或其他方法围封可液化地基。【例题11】对于水工建筑地基中的可液化土层,可以选择采用抗震措施包括()。A、挖除可液化土层并用非液化土置换B、填土压重;C、振冲加密、重夯击实等人工加密的方法D、桩体穿过可液化土层进入非液化土层的桩基;E、混凝土连续墙或其他方法围封可液化地基答案:A、B、C、D、E

篇三: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某建筑工程的地基液化的处理方法

  范斌云南神州天宇置业有限公司邮编:摘要:地基液化是引起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地基液化给城市市政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文章通过对某建筑工程的地基液化的处理方法作出了阐述,讲述了注浆法技术在某建筑工程的地基液化实施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液化;处理分析;设计;既有建筑;注浆法;地基液化处理1工程简况某地方框架办公楼,经勘探并进行液化判断,确定该场地为液化场地,单孔液化指数19.22—35.78,液化深度为10m。2地基液化处理分析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既有建筑主要问题是基础持力层抗地震液化不满足要求。解决地基液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增加土的密实度、改善土的抗液化性能和改善排水条件,即增加土的密度,或者改善土的抗液化特性,使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发生液化;改善排水条件,可以使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迅速扩散,减少液化的可能性。因此。地基处理可采用挖除置换、强夯、振冲、围封、注浆等方法;处理方案不能对已建建筑下部结构产生扰动.且需要处理的土层埋深较深,不宜采用置换、强夯、振冲等处理措施;针对液化土层采用注浆法处理措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注

  浆形成的板墙嵌入非液化土层1.0m;从初步分析来看,采用分割围封的方法,解决了地震液化后不再向四周扩散的问题,从而使地震液化只发生在局部。但围封范围的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难以消散。地基的液化可能仍然存在,因此。对采用分割围封的方法处理独立基础地基液化方案进行补充或调整。局部采用压密注浆的方法对独立基础下可液化土层进行地基处理。以改善其抗液化性能,并提高地基承载力。2.1压密注浆的可行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依据以下标准判定砂土液化可能性:

  NcrNo(2.40.1ds)2/pc(15ds20)

  (1)

  式中:

  Ncr:地震液化标准贯人击数临界值;

  No:由地震性质确定的标准贯人击数的基准值;

  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p: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

  3或为砂土时取为3;判定标准:若N

  ﹥Ncr不液化;若N﹤Ncr可能液化。根据液化判定标准可知,改善基础土的抗地震液化的性能可以从降低地震液化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和提高地基土的标准贯入击数两方面人手。根据既有建筑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增加粘粒含量降低Ncr。根据式(1)可知,采用压密注浆,注入水泥等浆液材料。通过提高基础液化土层粘粒含量的方法可以改善基础土的抗地震液化性能。另

  一方面.采用压密注浆,注浆过程中调整浆液材料中水泥的比例。能够达到既提高土体粘粒含量,又不降低土体强度,甚至大幅度提高土体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基础土的实际标准贯入击数。大大增强土体的抗液化性能。2.2注桨方案设计(1)浆材及配方设计浆材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l:1。(2)浆液扩散半径(r)的确定。由于土层均一性差。其孔隙率、渗透系数变化大,因而仅用理论公式计算浆液扩散半径显然不甚合理,现据大量的经验数据,暂定值为1m。待在现场进行注浆实验后再进一步确定值。(3)注浆孔孔距。注浆孔采取双层布置,内密外疏的分布方式.内层孔距lm,外层孔距2m,排距2m。(4)注浆孔孔深。根据工程勘测资料。暂定孔深10ITI一15m。以孔底到残积土层为准。(5)注浆压力。由于注浆压力与地质条件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即土的重度、强度、初始应力、孔深、位置及注浆次序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难以准确地确定。因而注浆的压力通过现场注浆实验来确定。根据现有经验;暂定注浆压力为0.2MPa—0.4MPa,在注浆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作适当的调整。(6)注浆流量。注浆流量宜控制在7L/min~10L/min(7)注浆结束标准。在规定的注浆压力下,孔段吸浆量小于O.6L/min,延续30min即可结束灌浆,或孔段单位吸浆量大于理论

  估算值时也可结束压浆。(8)灌桨施工。正式施工前,设备器具和材料应按时到场。着重做好注浆实验工作。调整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孔距和排距后及时将孔位放样至实地。针对地层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的主要施工设备机具为改装后XY—1型钻机。水泥浆、砂浆搅拌机,压浆机,清水泵等配套设备;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注浆花管等。2.3压密注浆实验方案根据地质资料和现场实验资料,在既有建筑邻近场地采用与基础同尺寸范围实验,注浆实验孔布置采用2组布置方式。对浆液材料的注浆量、浆液影响半径、注浆压力对地面的变形影响、抗液化效果等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确定注浆材料种类和浆液配方、注浆量、注浆压力、钻孔的倾角、浆液影响半径、合理的钻孔孔距和排距等设计参数。并通过实验确定不同土层的注浆压力、注浆方法等施工工艺参数。3效果检验与评价3效果检验与评价3.1效果检验施工结束半个月后。在施工段范围内选择了2O个钻孔检验点,分别距压浆点0.5m—1.0m不等。进行钻孔取芯和标贯实验。标贯实验结果:粉土较密,平均击数l2击;粉、细砂平均击数由原来的5击增加到1O击。同时进行7d、15d、28d、90d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实验;其余3孔作为技术孔和标准贯入实验孔,鉴别浆液影响范围。土样实验:土样含水率、孔隙比、液塑限、压缩系数、抗剪强

  度等,同时还要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实验等。另外,对注浆后不同时间(7d、15d、28d、90d)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进行实验。地基承载力等是否满足工程要求进行评价,并分析确定采用哪种灌浆材料和浆液配方、注浆量、钻孔孔距、注浆压力、注浆方法等设计施工参数。3.2效果评价从上述效果检验分析可见,注浆施工范围内的杂填土层空隙得到有效充填,淤泥或淤泥质土受到充填、挤密和置换,粉、细砂层得到有效充填和压密。从钻孔取上的芯样中可见:注浆土体中水泥结石较多,结石与土体胶结紧密:淤泥或淤泥质土体中水泥结石成团块状。有的块状结石山淤泥或淤泥质土胶结;粉、细砂中也可见水泥结石。压密注浆实验、注浆前后土样实验结束后.对压密注浆处理地基的抗液化性能、土体经注浆后,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固,承载力明显提高。基础范围内90%以上孔判定为不液化,10%孔判定为轻微液化,基础范围外(基础受力影响范围内)部分孔判定为轻微液化,基本满足抗震规范要求,达到了提高地基土抗液化的目的。4结语(1)注浆法加固既有建筑地基,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也较好,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液化指数降低比较显著。(2)灌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现场实验才能有效确定;注浆压力的选择也很重要,注浆过程中要保持对既有建

  筑的地面变形的检测。防止地面起拱。(3)在对既有建筑地基抗液化处理方面。选择注浆方法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且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节省时间。参考文献[1]叶观宝,叶书麟.地基处理[M].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林彤.地基处理[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3]魏新江,等.地基处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四: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江苏北部(如徐州、宿迁等)地区广泛分布废黄河泛滥沉积物,一

  般以亚砂土、亚粘土~细砂为主,埋层浅,地下水位高,天然地基承载力低,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液化现象.地基液化是引起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同时该地区又受到我省主要的地震危险带—郯庐地震带的影响,因此在该地区国道主干线京福、徐宿、连徐、宁宿徐、沂淮等高速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大面积液化地基处理问题.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对高速公路必须进行液化地基处理,这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处理液化地基的施工,做到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对保证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正常运营、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液化地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地基液化分析与处理一直是土动力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液化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Hazen.A的《动力冲填坝》,用来说明卡拉弗拉斯冲填坝的毁坏。1936年Casagrande首先给出了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临界孔隙比法.上世纪50年代,各国学者对砂土液化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砂土液化的机理,砂土液化的预估方法,砂土液化的地基处理等.

  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孔隙水压增加及有效应力降低而引起粒状材料(砂土、粉土甚至包括砾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影响液化的因素有:①颗粒级配,包括粘粒、粉粒含量,平均粒径d50;②透水性能;③相对密度;④结构;⑤饱和度;⑥动荷载,包括振幅、持

  时等。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根据

  1971年以前8次大地震的数据,参考美国、日本的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以临界标准贯入击数为指标的砂土液化判别公式。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通过对海城、唐山地震的系统研究,结合国外大量资料,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两步评判原则,并对临界标贯击数公式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对此又进行了补充,给出了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和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公式,用来进行液化判别。在公路工程中,基本上沿用上述两步评判原则,采用了临界标贯击数判别方法,并根据公路工程中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临界标贯击数的计算公式。这些规范在我国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2、高等级公路可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液化地基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因此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大面积处理可液化土而言,强夯法和干振碎石桩法是首选的处理手段。当全液化地基路段较长,需处理面积大,公路沿线外缘较近范围内无村庄,无重要构造物时,强夯法是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20世纪60年代末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立的,该方法将80~400kN重锤从落距6~40m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

  各类地基土.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等优点,经过20多年来的应用与发展,强夯法处理地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土均适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但对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选用强夯参数,一般通过试验来确定以下强夯参数:

  (1)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

  (2)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等于锤重×落距.(3)最佳夯击能:从理论上讲,在最佳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中出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称最佳夯击能。因此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在砂性土中,孔隙水压力增长及消散过程仅为几分钟,因此孔隙水压力不能随夯击能增加而叠加,可根据最大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夯击次数关系来确定最佳夯击能.夯点的夯击次数,可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②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③每击夯沉量不能过小,过小无加固作用。夯击次数也可参照夯坑周围土体隆起的情况予以确定,就是

  当夯坑的竖向压缩量最大,而周围土体的隆起最小时的夯击数。对于饱和细粒土,击数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来决定,当被加固的土层将发生液化时的击数即为该遍击数,以后各遍击数也可按此确定。

  (4)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间歇时间:所谓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时间间隔。Menard指出,一旦孔隙水压力消散,即可进行新的夯击作业。

  (6)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

  夯点间距可根据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性质和要求处理深度而定。当土质差、软土层厚时应适当增大夯点间距,当软土层较薄而又有砂类土夹层或土夹石填土等时,可适当减少夯距.夯距太小,相邻夯点的加固效应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3、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3.1施工单位选择对参与施工的强夯施工单位,各施工标段中标单位要先审查其

  施工资质、信誉和业绩,并附有前业主对该单位的书面评价报告;任何单位不得将强夯分包给个人施工。各中标单位将经初步筛选合格的施工队伍形成书面推荐报告,经驻地监理审核后,上报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方可进场。进场后不得再分包或转包,否则,驻地监理工程师将责令分包单位立即退场,损失自负。

  3.2施工准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监理组提出书面审查意

  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3.3施工管理(1)施工单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

  规范、科学。(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

  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员、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4)施工单位除在强夯机械上挂《施工许可证》外,还必须挂有《机械操作主要人员》和《施工技术参数》两块醒目的牌子,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5)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人员执行。(6)铺设垫层前要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并整平,且要按每20米

  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测量清表后标高。(7)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

  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控坑必须在测点位置上)。

  (8)垫层宽度按每20米一处用钢尺丈量。(9)按设计要求进行夯点布置,夯点定位布置用钢尺按100%的频率丈量.注:(1)标准贯入试验,按需3点/5000M2且不少于3点进行。孔位随机布置。特殊地段适当加密。

  (2)瑞利波法(SSW)按1点/40M,在中心线两侧各15M处交叉布点。

  (10)夯锤必须过磅称重。夯击能在强夯施工前必须检测,并满足设计要求。每夯击100次,用钢尺量一次夯锤落距。

  (11)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排出夯坑内积水。(12)主、副、满夯的间隙时间要根据现场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但间隙时间必须满足72小时。需要调整间隙时间由现场监理工程师确定。(13)遇到不需拆迁的高压电线时,施工单位必须安排集中施工的方案,市高指向供电部门申请临时停电.(14)施工人员要认真做好强夯施工记录,记录要求清楚、真实。(15)施工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已处理路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

  报告驻地监理组和有关部门。(16)在强夯区内的构造物必须在强夯完成后,才能进行构造物

  的下部施工。4、用强夯法处理砂土液化地基的质量检验评定

  4。1基本要求碎石垫层的碎石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强夯施工必须

  按夯击点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作为施工控制数值。

  4。2实测项目表4。3外观鉴定

  (1)填筑碎石垫层前必须清表、整平,无明显凸凹点,整平不符合要求扣2分。

  (2)夯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不符合要求扣2分.(3)夯后场地应平整,无局部隆起,不符合要求扣2分。4.摘要地基液化是高地震烈度区影响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引起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本文提出了高等级公路液化地基处理方法,详细介绍了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篇五: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液化地基的处理

  1.液化地基的机理地基液化是指一定深度内(一般指20m)饱和状态的砂土或粉土在一定强度的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类似液体的性状,完全失去强度和刚度的现象。此现象分析与处理一直是土动力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液化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Hazen.A的《动力冲填坝》用来说明卡拉弗拉斯冲填坝的毁坏。上世纪50年代,各国学者对砂土液化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砂土液化的机理,砂土液化的判别,砂土液化的地基处理等。地震、波浪、车辆、机器振动、打桩以及爆破等都可能引起饱和砂土或粉土的液化,其中又以地震引起的大面积甚至深层的土体液化的危害性最大,它具有面广、危害重等特点,常会造成场地的整体性失稳。当某一深度处砂层产生液化,则液化区的超静定水压力将迫使水流涌向地表,使上层土体受到自下而上的动水力。若水头梯度达到了临界值,则上层土体的颗粒间的有效应力也将等于零,构成“间接液化”。临界水头梯度仅与土粒相对密度及天然孔隙比有关,故任何土体在一定的水头梯度作用下均可能液化。然而,实际液化现象多发生在饱和粉、细砂及塑性指数小于7的粉土中,原因在于此类土既缺乏粘聚力又排水不畅,所以较易液化。饱和砂土与粉土是否会产生液化,取决于土本身的原始静应力状态及振动特性。通过大量地震调查与研究证明:土粒粗、级配好、密度大、排水条件好、静载大、振动时间短、振动强度低等因素,有利于抗液化的性能。2.地基液化处理分析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既有建筑主要问题是基础持力层抗地震液化不满足要求。解决地基液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增加土的密实度、改善土的抗液化性能和改善排水条件,即增加土的密度,或者改善土的抗液化特性,使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发生液化;改善排水条件,可以使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迅速扩散,减少液化的可能性。因此,地基处理可采用挖除置换、强夯、振冲、围封、注浆等方法;处理方案不能对已建建筑下部结构产生扰动.且需要处理的土层埋深较深,不宜采用置换、强夯、振冲等处理措施;针对液化土层采用注浆法处理措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注浆形成的板墙嵌入非液化土层1.0m;从初步分析来看,采用分割围封的方法,解决了地震液化后不再向四周扩散的问题,从而使地震液化只发生在局部。但围封范围的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难以消散。地基的液化可能仍然存在,因此,对采用分割围封的方法处理独立基础地基液化方案进行补充或调整。局部采用压密注浆的方法对独立基础下可液化土层进行地基处理,以改善其抗液化性能,并提高地基承载力。2.1压密注浆的可行性

  根据液化判定标准可知,改善基础土的抗地震液化的性能可以从降低地震液化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和提高地基土的标准贯入击数两方面人手。根据既有建筑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增加粘粒含量降低。通过提高基础液化土层粘粒含量的方法可以改善基础土的抗地震液化性能。另一方面.采用压密注浆,注浆过程中调整浆液材料中水泥的比例。能够达到既提高土体粘粒含量,又不降低土体强度,甚至大幅度提高土体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基础土的实际标准贯入击数。大大增强土体的抗液化性能。

  2.2注桨方案设计(1)浆材及配方设计浆材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l:1。(2)浆液扩散半径(r)的确定。由于土层均一性差。其孔隙率、渗透系数变化大,因而仅用理论公式计算浆液扩散半径显然不甚合理,现据大量的经验数据,暂定值为1m。待在现场进行注浆试验后再进一步确定值。(3)注浆孔孔距。注浆孔采取双层布置,内密外疏的分布方式.内层孔距lm,外层孔距2m,排距2m。(4)注浆孔孔深。根据工程勘测资料。暂定孔深10ITI-15m。以孔底到残积土层为准。(5)注浆压力。由于注浆压力与地质条件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即土的重度、强度、初始应力、孔深、位置及注浆次序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难以准确地确定。因而注浆的压力通过现场注浆试验来确定。根据现有经验;暂定注浆压力为0.2MPa―0.4MPa,在注浆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作适当的调整。(6)注浆流量。注浆流量宜控制在7L/min~10L/min。(7)注浆结束标准。在规定的注浆压力下,孔段吸浆量小于O.6L/min,延续30min即可结束灌浆,或孔段单位吸浆量大于理论估算值时也可结束压浆。(8)灌桨施工。正式施工前,设备器具和材料应按时到场。着重做好注浆试验工作。调整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孔距和排距后及时将孔位放样至实地。针对地层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的主要施工设备机具为改装后XY―1型钻机。水泥浆、砂浆搅拌机,压浆机,清水泵等配套设备;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注浆花管等。2.3压密注浆试验方案根据地质资料和现场试验资料,在既有建筑邻近场地采用与基础同尺寸范围试验,注浆试验孔布置采用2组布置方式。对浆液材料的注浆量、浆液影响半径、注浆压力对地面的变形影响、抗液化效果等进行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注浆材料种类和浆液配方、注浆量、注浆压力、钻孔的倾角、浆液影响半径、合理的钻孔孔距和排距等设计参数。并通过试验确定不同土层的注浆压力、注浆方法等施工工艺参数。3.效果检验与评价

  3.1效果检验施工结束半个月后。在施工段范围内选择了20个钻孔检验点,分别距压浆点0.5m―1.0m不等。进行钻孔取芯和标贯试验。标贯试验结果:粉土较密,平均击数l2击;粉、细砂平均击数由原来的5击增加到10击。同时进行7d、15d、28d、90d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试验;其余3孔作为技术孔和标准贯入试验孔,鉴别浆液影响范围。土样试验:土样含水率、孔隙比、液塑限、压缩系数、抗剪强度等,同时还要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试验等。另外,对注浆后不同时间(7d、15d、28d、90d)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进行试验。地基承载力等是否满足工程要求进行评价,并分析确定采用哪种灌浆材料和浆液配方、注浆量、钻孔孔距、注浆压力、注浆方法等设计施工参数。3.2效果评价从上述效果检验分析可见,注浆施工范围内的杂填土层空隙得到有效充填,淤泥或淤泥质土受到充填、挤密和置换,粉、细砂层得到有效充填和压密。从钻孔取上的芯样中可见:注浆土体中水泥结石较多,结石与土体胶结紧密:淤泥或淤泥质土体中水泥结石成团块状。有的块状结石山淤泥或淤泥质土胶结;粉、细砂中也可见水泥结石。压密注浆试验、注浆前后土样试验结束后.对压密注浆处理地基的抗液化性能、土体经注浆后,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固,承载力明显提高。基础范围内90%以上孔判定为不液化,10%孔判定为轻微液化,基础范围外(基础受力影响范围内)部分孔判定为轻微液化,基本满足抗震规范要求,达到了提高地基土抗液化的目的。4.结语(1)注浆法加固既有建筑地基,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也较好,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液化指数降低比较显著。(2)灌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现场试验才能有效确定;注浆压力的选择也很重要,注浆过程中要保持对既有建筑的地面变形的检测。防止地面起拱。(3)在对既有建筑地基抗液化处理方面。选择注浆方法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且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节省时间。

篇六: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导读

  产生液化的场地往往比同一震中距范围内未发生液化场地的宏观烈度要低些。理论上,地震剪切波在液化土层中受阻(流体不能传递剪力),使传至地面上的地震波相应地衰减,从建筑物振动破坏的角度看,这对建筑耐震有利。但更广泛的液化震害表明,地基土液化失效对建筑的破坏更严重,因此不能因为液化土存在所谓的“减震”作用而认为液化对建筑抗震有利。

  液化场地应优先进行地基处理,使建筑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密实。具体可根据场地和建筑物特征,选择下面几种方法之一。

  振冲法

  振冲法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迄今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对提高饱和粉、细砂土抗液化能力效果较佳,可使砂土的Dr增加到0.80。

  振冲法对不同性质的土层分别具有置换、挤密和振动密实等作用。对黏性土主要起到置换作用,对中细砂和粉土除置换作用外还有振实挤密作用。在以上各种土中施工都要在振冲孔内加填碎石(或卵石等)回填料,制成密实的振冲桩,而桩间土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密和振密,同时回填料形成砾石渗井,可使砂层振密且迅速将水排走,以消散砂层中发展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更利于消除土层的液化。

  振冲法主要设备是特制的振冲器,前端能进行高压喷水,使喷口附近的砂土急剧液化。振冲器借自重和振动力沉入砂层,在沉入过程中把浮动的砂挤向四周并予以振密。待振冲器沉到设计深度后,关闭下喷口而打开上喷口,同时向孔内回填砾石、卵石、碎石料,然后,逐步提升振冲器,将填料和四周砂层振密。

  挤密碎石桩法

  挤密碎石桩法又称砂石桩法,为碎石桩、砂桩和砂石桩的总称,是指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砂或碎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处理深度不应小于4m,同时应穿过液化土层。

  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质量一般为10~40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由于强夯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期短、节约材料、施工文明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此法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夯击点一般按正方形网格布置,其间距通常为5~15m。夯1~8遍,第一遍夯击点的间距最大,随后几遍有所减小,最后一遍用低能量搭夯,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在一遍夯击结束之后,要通过孔隙水压力观测,了解孔压消散的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间距、时间。如果孔压上升到接近土体自重时,应立即停止夯击,因为此时土层已不可能更紧密了。强夯法的加固深度可达10m以上。强夯一遍,可使5~12m厚的冲积层沉降15~50cm.

  强夯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而效果好、速度快、费用低,但噪音扰民,在空旷的场地较为实用。

  板桩围封法

  在建筑物四周可能液化的砂层内用板桩围封,并结合密实回填土的封堵作用,

  可大大减少地基中砂土液化的可能性。

  换填压实土与增加非液化覆土重量

  当地表或基础下液化土厚度为3~5m时,可采用换填压实的办法,较为经济实用。当全部换填较为困难时,可以验算压实填土厚度能否使饱和砂层顶面有效压重大于可能产生液化的临界压重。如果压实填土重量足够,那么也可不用全部换填。

  上述处理地基液化的措施均是通过挤密土体、加速排水的措施消除液化的。某些地基处理方法不能消除液化,如刚性桩复合地基(即CFG桩)。

篇七: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地基土液化的处理措施

  摘要]液化使地基土丧失承载力、建筑物产生大量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或破坏,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遭受损失。通过分析液化的形成条件及本质特性,提出在设计中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关键词]液化;强夯;碎石桩一、地基土的液化由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颗粒组成的土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液体”的现象,称为地基土的液化。液化机理为:地震时,饱和的砂土或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使颗粒结构密实,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造成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趋于零,从而土颗粒上浮形成“液化”现象。液化可引起地面喷水冒砂、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裂或土体滑移,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或倒塌。如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和日本新泻地震,大范围砂土地基液化造成大量建筑物严重倾斜或倒塌破坏。目前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可分为初步判别法和采取一定检测手段的复判。初步判别判可根据土层的天然结构、颗粒组成、密实程度、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受力状态、排水条件以及抗震设防烈度并结合现场地质勘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做法有临界孔隙比法、液化空隙比法、临界加速度法、剪切波速法等。复判主要是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无粘性土的相对紧密度和少粘性土的相对含水量及液性指数判别。二、地基土液化的影响因素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有:1.土质条件,包括应力历史、结构、均匀程度、密度、土的类别;2.排水条件,包括地下水条件、渗透性、渗径等;3.静力条件,包括剪应力比、地貌特征等;4.动力条件,包括地震加速度、震级、波形、方向和频率。综上所述土体液化与土体的物理性质、地震前的初始应力状况和地震动的特性关系密切。三、地基土液化处理原理地基液化的外因是地震,内因一是土体密实度低(多数是由颗粒细且级配不好造成),二是颗粒间粘性小,三是地基土处于饱和状态且不具备排水条件。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处理地基土的液化:1.预震法:给地基土强烈的振动,使地基土密实的同时获得强烈的预震效应,有利于增强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2.挤密法:在成桩过程中桩管对周围土体产生大的横向挤压力,桩管范围内土体挤向桩管周围的土层,使桩管周围的土层孔隙比减小、密实度增大。3.排水降压法:在桩管内填充反滤性好的粗颗粒材料(碎石、砾石等),形成渗透性能良好的人工竖向排水降压通道,有效防止和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加快地基的排水固结。四、抗液化处理措施对液化土层应尽可能的采用挖除置换法,该法可彻底改善地基土的特性,完全消除液化,但只适用于分布于地表厚度小于3m且规模较小的液化土地基处理,当挖除置换比较困难时可考虑人工加密措施,使之达到与设计地震烈度相适应的密实状态,然后采取加强排水等附加防护措施。对浅土层可以进行表面振动加密,对深土层可以采用强夯法、振动水冲法、振动沉管挤密法等。1.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是常见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它通常以10~40t的重锤以10~40m的落距对地基土进行夯击。这种冲击能转化成各种波形,使土体

  强制压缩、振密、排水固结和预压变形,使土体处于更加稳固的状态,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实践证明,在夯击过程中,土体的瞬时沉降可达几十厘米,土中产生液化又使原有土体结构破坏,土体强度下降到最小值,最后在夯击点周围出现径向裂隙,成为加速孔隙水压力消散的主要通道,因粘性土具有触变的特性,使降低的强度得到回复和增强。

  1)有效固结深度强夯法的有效固结深度随着单击夯击能及土体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有效固结深度的经验计算公式为:H=k根号Wh/10(1)式中:H为强夯加固深度/m;k为强夯加固影响系数,一般土取0.45~0.6,湿陷性黄土取0.35~0.5;W为锤重/kN;h为落距/m。

  影响强夯有效固结深度的因素很多,除锤重和落距外,土的性质、土层厚度和条件等也对固结深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强夯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应查询相关规范预估。

  2)锤重与落距锤重与落距是影响强夯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选择锤重和落距越大,单击夯击能量就越大,夯击击数就少,夯击遍数也少,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较好。但是对于饱和粘性土不能一次施加的能量过大,使土体产生侧向挤出,影响强夯效果。在设计时根据有效加固深度初步确定夯击能,初选锤重和落距,经试夯后最终确定合适的锤重、锤底面积和落距。

  3)夯击击数和遍数夯击击数是强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不同的地基土,夯击击数应不同。夯击击数应由现场试验确定,常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原则。一般来说,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以少些,反之,由细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弱的地基夯击遍数应多些。工程经验表明,点夯2遍~3遍,最后低拍满夯1遍~2遍,可取得较好的夯击效果。

  4)间歇时间各遍夯击的间歇时间决定于加固土层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对于渗透性强的砂土,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短,几乎可在夯击后的瞬间完成,故可连续夯击。而对于渗透性弱的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必须间隔一定时间让孔隙水压力部分或全部消散后,再进行下一遍夯击,间歇时间一般为3周~4周。工程实践中,对于不同的地基条件应通过试夯后,确定合理、经济的强夯方案。

  5)处理范围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地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1/3,并不宜小于3m。

  2.挤密碎石桩法挤密碎石是依靠振冲器的强力振动,使液化土颗粒重新排列,振动密实,另一方面依靠振冲器的水平振动力,在加碎石填料的情况下,通过碎石使土层挤压密实。碎石桩与桩间土体形成复合桩提高地基承载力。碎石桩也提供了竖向排水通道,利于土层的排水固结,密实的碎石桩取代同体积的松散的粉砂,起到局部置换的作用,形成复合地基,改善了原有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增大了地基土抗震性能。

篇八: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浅谈崔贺庄水库大坝地震液化处理

  侯中元;滕红梅;王娟;纪伟;杜蓓【摘要】针对崔贺庄水库大坝坝基土层为粉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易液化的特点,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粉砂土的液化特性,采用有效应力法,研究坝体在发生地震情况下坝坡的稳定性。根据计算结果以及方案比较,提出坝体消液化方法。【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土石坝;抗震加固;抛石压坡【作者】侯中元;滕红梅;王娟;纪伟;杜蓓【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徐州221000;江苏省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徐州221000;徐州市蔺家坝船闸管理所徐州221000;江苏省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徐州221000;江苏省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徐州221000【正文语种】中文

  1工程概况崔贺庄水库地处铜山县伊庄镇境内,废黄河北侧堰下,主坝3400m,副坝3300m,是一座以滞洪、分洪为主,结合蓄水灌溉的中型平原水库,总库容3549万m3,兴利库容2341万m3,设计洪水位34.34m,兴利水位33.5m,汛限水

  位32.5m,死水位29.00m。水库大坝分主坝和副坝,主坝长3400m,坝顶高程37.00m,坝顶宽6m;副坝为废黄河北堰,坝长3300m,坝顶高程在37.80~36.60m之间,坝顶宽6~20m。2现状大坝地震动力安全性分析2.1典型断面选择典型剖面的选择主要根据坝高和坝基地质条件进行,以选择最不利的断面为原则,一方面考虑坝体高度较大的剖面,并兼顾围坝不同坝段,另一方面考虑地基液化土层较厚的剖面。崔贺庄水库选取了两个典型剖面,分别为:1+900(主坝)和6+200(副坝)。2.2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2.2.1计算方法坝体应力应变计算采用二维有效应力法和相应的EFESD程序进行。要点是先按Biot固结理论模拟初期坝施工填筑以及蓄水过程,得出正常蓄水位工况下坝基和坝体的应变、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分布,然后假定某一时刻发生地震,把地震持续时间分成10个时段,对每一时段先进行动力分析,其动力方程采用wilsonθ的逐步积分法求解,积分步长为0.01s,每一时段结束后,求出各点的加速度和动应力、动应变,并用经验公式求得残余应变增量和剪应变增量,把上述这些应变增量作为初应变,然后按Biot固结理论进行一次静力计算,得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再转入下一时段的动力计算分析,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地震结束。2.2.2计算参数该工程计算参数的土工试验是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试验完成的。通过对计算选所截取的两个断面的①-1层素填土、②层粉土的c、φ、Rf、K、n等5个静力计算参数以及主坝1+900断面②层粉土的k1、k2、λmax、c1、c2、c3、c4、c5等

  8个动力计算参数,根据上述试验确定,对计算模型涉及到的其他参数,则结合现场密度试验和静力触探资料根据工程类比法确定。表1崔贺庄水库主坝1+900kuRfα1500.700.23500.660.2750.550.2④层壤土1.00e-71.41.9510.025.080.032.00.900.601500.690.2c'ρ(g/cm3)①-1层素填土3.20e-71.41.98②层粉土2.50e-61.11.92③层淤泥2.00e-82.01.77静力kv(m/s)kh/kv(kPa)20.08.07.0φ'kkmn26.073.530.01.1032.5210.065.00.4321.055.025.01.0m0.600.500.30表2崔贺庄水库主坝1+900动力k2λmaxνd①-1层素填土130200.48②层粉土350250.48③层淤泥100200.48k1c51.01.01.0④层壤土150200.485.60.00280.753.60.0451.05.84.09.0c1c2c3c40.00320.753.80.0480.00140.752.90.0250.00500.751.00.10表3崔贺庄水库副坝6+200静力kv(m/s)kh/kvρ(kPa)φ'kkmnmkuRfαc'(g/cm3)①-1层素填土3.20e-71.41.5918.022.870.025.01.000.651300.900.2②-2层粉土2.50e-61.11.88②层粉土2.50e-61.11.90④层壤土1.00e-71.41.955.32.015.028.0120.045.00.6032.6180.060.00.5025.085.035.00.800.700.650.581800.700.23000.750.21300.690.2表4崔贺庄水库副坝6+200动力k2λmaxνd①-1层素填土130200.48②-2层粉土200250.48②层粉土330250.48k1c51.01.01.0④层壤土150200.485.50.00300.753.50.0461.05.86.05.0c1c2c3c40.00320.753.80.0480.00280.753.00.0450.00250.752.50.0352.2.3计算工况崔贺庄水库计算工况为正常蓄水位34.50m下发生7°地震。动力分析中输入地震波仍采用唐山迁安余震所记录的加速度曲线。由于坝址地震烈度为7°,将其最大

  加速度调整到1.0m/s2。计算时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地震波作用。2.2.4大坝动力特性主坝1+900断面在上游坝脚均存在较高的静孔隙水压力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由于上覆有效荷重较小,上游坝基粉土存在液化的可能性;而副坝6+200断面坝体内静孔隙水压力和超静孔隙水压力均较小,不存在液化的可能性。主坝1+900指向上游侧的最大永久水平位移为6.7cm,指向下游侧的最大水平位移为5.3cm,最大永久沉降发生在坝顶,其值为7.8cm;副坝6+200指向上游侧的最大永久水平位移为4.3cm,指向下游侧的最大水平位移为2.7cm,最大永久沉降为6.4cm。2.2.5坝坡动力稳定计算分析动力稳定计算分析是研究坝体在发生地震情况下坝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采用有效应力法,坝坡动力稳定分析所采用的强度指标如表1~4所示。图1~2给出了主坝1+900和副坝6+200两个断面上、下坝坡动力稳定分析的结果。表5给出了采用Bishop法计算求得的上、下游坝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由表5可见,静力情况下两个断面的上游坝坡其抗滑安全系数小于1.30,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要求,而下游坝坡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要求;当发生7°地震时,两个断面的上游坝坡将可能失稳破坏,而下游坝坡的抗滑安全系数在动力情况下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地震时不会发生滑坡破坏。

  表5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上游坝坡下游坝坡静力7°地震静力主坝1+9001.260.983.75副坝6+2001.231.073.95断面号7°地震2.713.423大坝抗震加固方案比选

  根据大坝动力稳定计算结果,主坝断面1+900处上游坝坡在动力作用下的抗滑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加固。加固方案以混凝土连续墙围封、振冲碎石桩和抛石压重等3种方案进行比选。3.1混凝土连续墙围封方案为解决坝基液化问题,沿大坝方向在上游坝脚外打一道塑性混凝土连续墙,以围封液化地基,墙的底部嵌入坝基粉砂土层以下1m,墙底高程23.8m,墙厚0.8m。优点: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由于混凝土墙先成槽,后浇筑,施工质量有保证;适应变形能力强,可在狭窄场地条件下施工,对附近地面交通影响较小。缺点:该方案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速度慢;技术要求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须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在上游坝脚外仍旧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坝基存在液化的可能;工程投资相对较高。3.2振冲碎石桩方案将坝基液化区范围内土层进行振冲加固,在大坝迎水面坝脚向外打设5排碎石桩,在上游坝坡向上设3排碎石桩。桩径100cm,桩距2.5m,呈正三角形布置,振冲垂直深度平均为7m左右。优点: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后,由于碎石渗透系数较大,地震产生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液化区域仅限于坝脚12m外,效果显著。缺点:振冲法对施工场地要求较高,必须将水库中的水放空或在水库上游构筑临时围堰并平整场地后方可施工;由于粉土颗粒较细,容易产生宽广的流态区;振冲加固对振冲电流、滞振时间、填料方式及提升速度均需严格控制,须专业施工队伍施工,技术要求高;土方开挖、回填量大,对现状坝身结构破坏较大,有一定风险性;投资较高。3.3抛石压重方案采用抛石对上游坝脚进行压重处理,迎水面采用堆石压重,压重范围为:距坝脚向外12m,抛石平均厚2.1m,迎水面边坡1∶2。

  优点:在上游坡脚处抛石压重后,液化区域仅限于坝脚10m以外,效果显著;抛石压重可有效增加抗滑力,从而增加上游坝坡的抗滑安全系数;施工工艺简单,一般施工队均可满足工艺要求;投资最省。缺点:大坝上游坝坡、坝脚抛石压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少量库容。4结论与建议通过大坝动力分析计算结果以及3种消液化方案比较,最终采用施工相对便利、投资节省且效果最为显著的抛石压重方案。建议在水库除险加固时,如遇到地震液化的类似情况,在经过动力分析计算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坝脚、坝坡采用抛石压重方案进行处理,既达到消液化效果,又能节省工程投资■

篇九: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在工程的实际建设中根据场地液化指数ile的数值大小划分区别场地的液化危害程度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当ile5时可以做为建筑的天然地基当液化等级中等以上级级则采用必要的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使建筑物不至于产生破坏从而达到经济安全可靠

  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

  【摘要】中国位于地震多发带,地震活动活跃。对于地震发生时地基失效引起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多有发生。其原因之一在于砂土的液化,导致地基下沉所致。本文根据土体液化的机理,对其产生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排查及解决方案,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震;液化砂土;地基;土体;建筑;剪应力;预防措施0.绪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尤其是近几年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几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等,大量的房屋遭到破坏和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面强烈运动震中产生的强烈横向及纵向震动,导致各类建筑物严重破坏。其中地基失效,即当建筑物地基内含有饱和松软的无粘性土及稍具粘性土,在强烈的地震震动作用下,土颗粒处于悬浮于孔隙水中的状态,呈现类似于稀砂浆的物体。使地基土体完全或部分丧失抗剪强度,在建筑物自重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使地基液化出现喷水冒砂,从而使地上建筑物产生坍塌,下沉等破坏性损失。所以,对地震时土体的可能发生的液化危害进行妥善的改善和预防,会确保建筑物遭遇强震时,免遭完全破坏,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稳定的保障。1.土体的地震液化机理在地震破坏的建筑物记载中,饱和松散砂土发生液化的情况是最多的。其次是塑性指数为IP=3-10的粉土、粉细砂。除此之外还与土的颗粒组成成分、土质的密实度及地震烈度密切相关。如平均颗粒D50在0.05-0.1mm之间的砂土为例。当土体的不均匀系数在1.8以下时都具有可液化性。而相对密度Dr大于20%的粉细砂不易液化。如粉砂结构性差的土体,其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孔隙比大于0.85,且大于0.05mm颗粒占全重40%以上时,在七度地震烈度就可能产生液化现象。饱和砂土之所以发生液化,主要是由于砂土抗剪强度的降低所导致的。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不仅取决于土体内部摩擦角的大小,而且与土体内的有效正应力成正比。土体(砂骨架)中产生的正应力,它等于外力在砂水体系中引起的总应力减去外力在水中产生的应力。因此土体的抗剪强度f可以确定为:f=tan?渍=(?滓-u)tan?渍:土体内的有效正应力?滓:作用于剪切面上的总正压应力u:孔隙水压力?渍:土体的内摩擦角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在不能迅速排水的情况下,由于地震时地面的强烈运动影响。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总的正压力相等时。(?滓=u)有效应力为零。砂土颗粒处于悬浮于孔隙水中的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趋近于零(f=0);短时间内失去承载能力,即产生砂土液化。砂土的液化是否发生,也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地震的现场分析资料表明,液化与砂土的密实度有关,松散的砂土比密实砂

  更容易液化,对于密实度Dr为50%的沙层普遍液化,而Dr大于70%的沙层就不会液化。砂土的液化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砂土动力三轴试验表明,侧限压力越大,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的液化土层深度均浅于15m,更多的是浅于10m。

  根据实际记录的数据分析可知。上覆粘土层厚度,即在饱和砂或粉土层的上面覆盖比较厚的粘土时(3m以上),即使砂土层液化,也不会发生喷水冒砂现像,也会避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减轻地基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危害。

  土的液化还与地下水位有关,地下水位浅的地区比水位深的地区更易于发生砂土的液化现象。饱和粉土的液化,大多数发生于地下水位深度在0.8m-1.5m地区。很少发生在水深在2m-5m深度的地区。

  土体的液化还与地震烈度,震级有关,烈度高比烈度低更易发生液化现象。一般多发生7度以上的地区,烈度越高,液化发生越多,越严重。同时,震级越大影响的范围就越广。强烈震动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地基土的液化现象。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开工建造前,必须对拟建场地的土层做详细的勘察分析,判明该地区在遭遇地震时能否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关系到地基是否稳定和建筑物是否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正确的判别。地震时饱和地基土的液化,是由地震引起的周期剪应力使土体内产生了超静水压力所致。

  2.砂土液化的判别砂土液化的判别对房屋建筑前施工可行性,起到了很大的参考和辅助作用:一:动力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二:计算现场剪应力与试验确定的液化强度比较法等。对于初步判断可能液化的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采用标准贯入式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液化。采用现场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值。小于计算值Ncr时,该土层为可液化土层;大于计算值Ncr时,为不液化土层。计算公式如下:

  Ncr=N0[0.9+0.1(ds-hw)]*式中Ncr—饱和土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hw—地下水位深度(m)Pc—饱和粉土的粘粒含百分率,当Pc(%)小于3时,取Pc=3N0—当ds=3m;hw=2m;Pc≤3时,标准贯入锤击数。在工程的实际建设中,根据场地液化指数ILE的数值大小划分,区别场地的液化危害程度,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当ILE<5时可以做为建筑的天然地基,当液化等级中等以上Ⅱ级、Ⅲ级则采用必要的、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使建筑物不至于产生破坏,从而达到经济安全可靠。3.砂土液化的防范措施地震时,砂性土发生液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饱和水;土疏松;不能迅速排水。所以采用人工方法改变可液化土层所具有的上述条件之一,就改变了土层的液化能力,减小沉降量。地基的加固方法如下:(1)增密法:即减少土体中的孔隙,使颗粒尽量密实,减小压缩性,或使沉降量降低很小,对地基进行强夯,振动水冲,砂桩挤密,堆载预压等。(2)排水法:按照渗透理论计算,在地基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渗透排水井,有砾石井法。提高排水效果,抑制地震发生时饱和砂层内孔隙水压力上升。避免发生液化现象。(3)土颗粒胶结法:采用各种胶结剂,把土颗粒胶结,提高颗粒骨架的抗剪强度,并由于胶结料的填充,减小了土层的孔隙比,抑制土体的液化,消除土

  沉降主要有电硅化法、高压旋喷法、压力灌注、深层搅拌等来完成。除以上方法,还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选择以下措施:(1)设置沉降缝,缩短建筑物长度,减小建筑单元体的地基沉降差。(2)采用筏基础或箱型基础,以提高建筑物竖向刚度,抵抗地基的不均匀

  沉降。(3)选择适当的浅埋基础,使天然地基持力层避开可液化的土层,并使基

  础底部保留一定厚度的非液化层。或根据土层分布情况选用支撑桩摩擦桩及沉井深基础。避免浅层地基土液化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可全部消除地基土的液化,从根本上消除地基沉降对建筑物构成的危害,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一种积极有效、安全可靠的措施。

  【参考文献】[1]凌冶平,易经武主编.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2]高大钊,袁聚云主编.地质学与土力学(第3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3]胡聿贤著.地震工程学(第二版):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

篇十: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地震区液化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摘要:液化土地基容易在震动作用使得地基丧失承载能力,呈现出地基土液化的现象。由于诸如地震作用使得液化土地基发生振动液化,诱发喷水冒砂、滑坡、震陷,加剧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陷,最终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危及建筑自身的安全,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应极力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液化土地基震动液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建筑地基;地震液化;处理措施

  1、概述(液化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震频发,存在大面积的饱和砂土或粉土地区。一般来说,砂土和粉土由于黏土颗粒含量较少,粘聚力不高,土骨架承受着长期的自重荷载,在震动作用下,土颗粒会发生振动密实现象。但在突然的地震作用下,孔隙水不能及时排走,使得出现超静孔隙水压力,降低了土的有效应力,即减少了土骨架的支撑作用,甚至使得土骨架被孔隙水浮托起来,表现为土体近似悬浮在水上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地基土的液化现象。当土体发生液化时,土的内摩擦角几乎为0,土体的抗剪切承载能力也就趋于0,表现为地基强度破坏,具体来说就是常常伴随冒水、喷砂或流滑,上部建筑物发生巨大的沉陷或明显的倾斜,某些埋藏于土中的构筑物出现上浮,地面有明显变形等现象。可见,地基土发生液化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损失,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地基土发生液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建筑地基发生液化判别

  判断地基土是否液化是判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抗液化措施的重要前提,也是评定液化等级和液化影响的重要基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地基而言,液化判别分为初判和详判。初判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年代法、粉土粘粒含量法、压重法等,符合三者之一即可判断为非液化地基土,否则为液化土。地质年代法就是对于地震烈度为7、8度时,当地基土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及以前时,地基土地质年代历史久远,土体密实程度比较高,在震动作用下不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粉土粘粒法就是在地震烈度为7、8、9度时粉土的粘粒含量分别不小于10%、13%、16%时,由于粘粒含量高,地基土不容易发生液化现象;压重法即是浅埋天然地基在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地下水位深度dw、基础埋深db、液化土特征深度d0等符合du>d0+db-2或dw>d0+db-3或du+dw>1.5d0+2db-4.5三者之一时,即可初判为非液化土。当地基土初判为液化土时,可以进行液化详判。液化详判一般判别深度为20m,当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时,复判为不液化,反之为液化。

  3、液化处理措施

  地基土的抗液化处理措施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3.1采用桩基础穿透液化土层

  采用桩基础穿透液化土层的方法并不能克服地基土在振动作用下发生液化的现象,但是可以通过桩基把上部荷载传递到桩侧和桩端共同承担,由于在液化地基中桩端会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一定深度,当稳定土层为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时,桩端深入长度应不小于0.8m;当稳定土层为其他非岩石土时,桩端深入长度不宜小于1.5m。这时上部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提供荷载,地基土液化不会导致桩体承载力下降,这样便可以有效保证上部结构的稳定。

  3.2采用加密法处理液化地基

  加密法是一种有效的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加密的方法有振冲法、振动加密法、挤密碎石桩法、强夯法等加固措施,一般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为止;振沖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液化处理措施,它是利用起重机吊起振冲器,边振边冲,将振冲器沉入到土中预定深度,形成冲孔,然后填入碎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作用下被振密挤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即可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至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个大直径的密实碎石桩体。振冲形成的碎石桩体与土体组成复合地基可以有效消除和减少地基土的地震液化。挤密碎石桩法又称砂石桩法。一般是在松软地基土中利用冲击、振动或水冲等方法成孔后,再将砂或碎石挤入土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该法可用于提高松散砂土地基的承载力和防止砂土振动液化。强夯法即是利用重锤反复锤击地基土,利用重力作用实现地基土体空隙压缩,排走空隙中的水和空气,使得空隙体积减小,土体密实度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压缩性和渗透性,形成较为均匀的承载体,有效地防治地基土发生液化现象。

  3.3采用换土法处理

  采用换土法是最简单直接的防治地基土液化的办法,但是一般换土深度不深厚度不大时方可使用,一般为地表或基础下液化土厚度为3~5m时使用较为经济实用。即是用非液化土层替换全部液化土层,或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3.4减轻液化影响的其他措施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避免埋深过浅随震动而发生液化影响。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减少地基土液化产生过大不均匀沉降和倾斜。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避免由于地基液化出现不均匀沉降。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当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

  4、结束语

  我国地震频发,地震也是诱导地基发生液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特别应注意防范由于地震引起的地基土液化,建筑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建筑、结构和施工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不同的抗液化措施,保障建筑地基不至于因为振动而发生地基土液化现象而导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陷甚至倒塌等不良后果。本文简要阐述了液化机理、液化判别的办法和处理液化地基的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付海水,邹荣福,任云峰.地基土液化机理和抗液化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2]冯沛涛.某高层商住楼地基土液化判定及其处理措施[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

推荐访问:地震液化处理方案 液化 地震 方案
上一篇:村干部双语培训方案13篇
下一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方案16篇

Copyright @ 2021 - 2022 天空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空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2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