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影响11篇(范例推荐)

来源:规章制度 发布时间:2023-12-25 1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举制度的影响11篇,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度的影响11篇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1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目录科举制度概述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科举制度起源科举制度完备收缩展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考试 是 中国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 人才资源 ,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 人才选拔 考试, 学而优则仕 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 殿试 部分是由 皇帝 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 以来,采用 九品中正制 ,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 中央 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 考试 , 合格 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 进士科 , 考核 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 朱熹 《 四书集注 》为准。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秦朝 以前,采用“ 世卿世禄 ”制度,后来逐步引入 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 之 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 天子 、 诸侯 、 卿 、 士 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 客卿 ”、“ 食客 ”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 中央集权 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 察举制 与 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 秀才 ,由郡推举的称为 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 陈群 创立 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特定 官员 ​,按出身、 品德 ​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 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 仅限 ​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 世族 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科举制度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 隋朝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 封建 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 中央集权 ,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 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 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 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 二科,并以“ 试策 ”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 礼记 ・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 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 时 礼部尚书沈既济 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 州郡 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 京师 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完备

隋朝灭亡后, 唐朝 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 、 武则天 、 唐玄宗 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 考试 的科目分 常科 和 制科 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 常科 ,由 皇帝 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 制科 。

常设的科目有 秀才 、 明经 、进士、 俊士 、 明法 、 明字 、 明算 等五十多种。其中 明法 、 明算 、 明字 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 明经 、 进士 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 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生徒 ,一个是 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 学馆 出身,而送往 尚书省 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 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 解试 ,尚书省的考试通称 省试 ,或 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 ,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 经义 或 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 诗赋 ,明经重 帖经 、 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 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 吏部考功员外郎 主持,后改由礼部 侍郎 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 状元 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 探花 使。要集体到 杏园 参加宴会,叫 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 慈恩寺 的 大雁塔 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 孟郊 曾作《 登科后 》诗:“ 春风得意 马蹄疾,一朝看遍 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 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 柳宗元 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 集贤殿 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 节度使 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 在考中进士后。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2

浅谈科举制度(最新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今天的学历功能。从童生、秀才开始,一步步读书、考试,最终,个别人能走上“殿试”,荣获状元之类的称号。虽然殿试、点状元之类已经不能算是学历了,但是,科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很像今天学校体系的统一学历考试。然而,科举考试的学历功能与今天的学历功能也有很多不同,比方说,它不太在乎第一学历,不太在乎名校,不太在乎年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可以认为是今天终身教育的古代源头。从学历考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其精华内容也被现代社会部分接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功能是文官考试制度。科举道路走到最后,如能走通,就是读书做官。因此,古代科举同时也是文官的资格考试,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只是一个进入门槛的考试,走进大门之后,将来的考核、晋升则很少再有考试。而古代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的结合要比今天紧密一些。科举的成绩虽然与做官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确实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古代科举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它把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合二为一,使得学历考试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虽然也可以有其它出路,但是,官方认可的正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导致了对于读书的功利主义态度和种种读书考试的不良现象,渐渐形成一种顽症,延续到今天。换句话说,中国社会当今学历考试制度中一些不良现象,其实是继承了当年科举考试中文官考试成份的结果。

因此,现代社会将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清楚地分开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形成对于读书出路的开放性格局,读书的出路可以有很多种,做官并非唯一的出路。社会对于读书学习成果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大批读书人、学习者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未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过科举中的学历考试作用,看到了中国古代传统在现代社会继续发生良好作用的典型例子,它也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个体现。现代学历考试制度从科举制度中脱离后,应该尽量避免科举制度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是现代中国教育体制要着重努力和改变的。

对于文官的考试制度,现代社会可能需要更多的变革。古代文官制度,由于有了与学历制度混在一起的科举制度,因此,不再需要单独的考试。在古代文官制度中,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来弥补单纯考试的不足。例如,官员要写自我总结,要有同僚评议,还要有上级官员的评语等等。现代文官制度往往只继承了总结、检查、评议这些软性措施,而没有了考试的硬性措施。原因是本来由科举考试承担的硬性标准,现在已经彻底脱胎为学历考试,与文官制度关系很远了。由于在文官制度中缺乏硬性标准,使得官官相护、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变得更加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张鸣教授关于在文官考核中引入科举制度的看法。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科举将学历和文官混在一起,是这个制度最不好的地方。现代社会将其分开之后,学历考试继承了一些文官考试的特点,使得学历考试不能尽如人意;而官员考试几乎已经消失了,使得官员在晋升、续任等关口,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因此,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脱离后,学历考试应该尽量摆脱官员考试的影子,官员考试则应该重新建立。

这个问题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方法还是借助学历考试。现在官场上的官员们为了晋升,很多都在百忙之中到高校镀镀金,搞一个研究生之类的学历。这种做法一般都是摆样子,应付规定。学历考试的结果与做官的水平、成绩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紧密联系。为了对这种做法表示不屑,便又有了注重第一学历的潜规则。然而,注重第一学历的做法又违背了终身教育的现代模式。这种矛盾和混乱,原因是像古代科举一样,企图用一个统一的考试代替所有的考试。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可以看作是官员考试的一个起步。它的真实含义是,不同的领域应该有不同的考试。统一考试的作用降低,分门别类考试的作用提升。例如,律师有专门的资格考试,现在,公务员也有了。但是,这种分类的考试目前还只是一个进门考试,缺乏进门之后每一道晋升和续任的考试。为了避免花拳绣腿的官员学历,应该将公务员考试制度更加丰富,分成几个等级,自愿考试和强制考试相结合,将文官考试与学历考试彻底变成两个不同的考试系统。当年孙中山在中央政府设立考试院,其实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种考试与学历大致无关,只与文官的水平、业绩和仕途有关。这个办法还同时可以摆脱学历至上、注重第一学历等弊端,只要能够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文官等级考试,有没有原始学历,第一学历是什么,都不重要。换句话说,文官考试应该像考厨师等级一样,在教育部系统之外,建立新的考试系统。

因此,古代学历、文官合二为一的科举考试被现代社会分开后,不应该只留下学历考试,而没有文官考试。现在公务员入门考试还比较初级,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让古代科举制度的精髓,在现代环境中,再次发挥有效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3

浅谈科举制度(最新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今天的学历功能。从童生、秀才开始,一步步读书、考试,最终,个别人能走上“殿试”,荣获状元之类的称号。虽然殿试、点状元之类已经不能算是学历了,但是,科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很像今天学校体系的统一学历考试。然而,科举考试的学历功能与今天的学历功能也有很多不同,比方说,它不太在乎第一学历,不太在乎名校,不太在乎年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可以认为是今天终身教育的古代源头。从学历考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其精华内容也被现代社会部分接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功能是文官考试制度。科举道路走到最后,如能走通,就是读书做官。因此,古代科举同时也是文官的资格考试,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只是一个进入门槛的考试,走进大门之后,将来的考核、晋升则很少再有考试。而古代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的结合要比今天紧密一些。科举的成绩虽然与做官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确实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古代科举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它把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合二为一,使得学历考试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虽然也可以有其它出路,但是,官方认可的正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导致了对于读书的功利主义态度和种种读书考试的不良现象,渐渐形成一种顽症,延续到今天。换句话说,中国社会当今学历考试制度中一些不良现象,其实是继承了当年科举考试中文官考试成份的结果。

因此,现代社会将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清楚地分开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形成对于读书出路的开放性格局,读书的出路可以有很多种,做官并非唯一的出路。社会对于读书学习成果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大批读书人、学习者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未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过科举中的学历考试作用,看到了中国古代传统在现代社会继续发生良好作用的典型例子,它也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个体现。现代学历考试制度从科举制度中脱离后,应该尽量避免科举制度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是现代中国教育体制要着重努力和改变的。

对于文官的考试制度,现代社会可能需要更多的变革。古代文官制度,由于有了与学历制度混在一起的科举制度,因此,不再需要单独的考试。在古代文官制度中,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来弥补单纯考试的不足。例如,官员要写自我总结,要有同僚评议,还要有上级官员的评语等等。现代文官制度往往只继承了总结、检查、评议这些软性措施,而没有了考试的硬性措施。原因是本来由科举考试承担的硬性标准,现在已经彻底脱胎为学历考试,与文官制度关系很远了。由于在文官制度中缺乏硬性标准,使得官官相护、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变得更加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张鸣教授关于在文官考核中引入科举制度的看法。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科举将学历和文官混在一起,是这个制度最不好的地方。现代社会将其分开之后,学历考试继承了一些文官考试的特点,使得学历考试不能尽如人意;而官员考试几乎已经消失了,使得官员在晋升、续任等关口,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因此,学历考试与文官考试脱离后,学历考试应该尽量摆脱官员考试的影子,官员考试则应该重新建立。

这个问题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方法还是借助学历考试。现在官场上的官员们为了晋升,很多都在百忙之中到高校镀镀金,搞一个研究生之类的学历。这种做法一般都是摆样子,应付规定。学历考试的结果与做官的水平、成绩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紧密联系。为了对这种做法表示不屑,便又有了注重第一学历的潜规则。然而,注重第一学历的做法又违背了终身教育的现代模式。这种矛盾和混乱,原因是像古代科举一样,企图用一个统一的考试代替所有的考试。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可以看作是官员考试的一个起步。它的真实含义是,不同的领域应该有不同的考试。统一考试的作用降低,分门别类考试的作用提升。例如,律师有专门的资格考试,现在,公务员也有了。但是,这种分类的考试目前还只是一个进门考试,缺乏进门之后每一道晋升和续任的考试。为了避免花拳绣腿的官员学历,应该将公务员考试制度更加丰富,分成几个等级,自愿考试和强制考试相结合,将文官考试与学历考试彻底变成两个不同的考试系统。当年孙中山在中央政府设立考试院,其实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种考试与学历大致无关,只与文官的水平、业绩和仕途有关。这个办法还同时可以摆脱学历至上、注重第一学历等弊端,只要能够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文官等级考试,有没有原始学历,第一学历是什么,都不重要。换句话说,文官考试应该像考厨师等级一样,在教育部系统之外,建立新的考试系统。

因此,古代学历、文官合二为一的科举考试被现代社会分开后,不应该只留下学历考试,而没有文官考试。现在公务员入门考试还比较初级,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让古代科举制度的精髓,在现代环境中,再次发挥有效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4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积极影响:科举考试不仅拓展了封建国家招揽人才的社会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科举考试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上升通道,对门阀制度形成一定冲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政治的清明。

消极影响:科举考试在唐宋时期其积极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宋代之后科举考试的消极性逐渐扩大,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5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赵 磊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更为突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因此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学论文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各国的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沟通与发展。这对于“儒家文化圈”的性成与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从制度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说道科举制度对各国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或长或短的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科举制,通过对科举制的吸收和借鉴,东亚各国的文化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在现在还可以多或少的表现出来。

日本最早仿形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唐代时期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公元7),日本参照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从而引进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贡举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它和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看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例如《日本世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在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的、最完备的科举。新罗在公元788年,模仿唐朝科举制度,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高丽朝的科举是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整和改变。公元958年,高丽国首次进行科举取士,此后交趾也相继实行科举制度。由于甲午战争的开始,朝鲜才不得已在1894年中止了科举制度的实施。此外高丽朝实行的"科举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设有制述业(即进士科)、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业等科,其中以制述业为重。制述业与明经业的考试内容与中国的考试内容非常相似,也是诗赋经文之类,而且高丽所用的教材和考试的形式也与中国相类似。就拿算科为例,在太学中设立了算学博士,从而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算学著作。与此同时高丽朝在科举中还设有医科,置医科博士,并不断从中国搜购医书、药品。这些均说明了中国科举制度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越南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它在1075年李朝时才引进了科举考试制度,前后大约延续了8,在阮朝时还仿照中国建立了规制严整的试场。是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科举开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但是李朝科举仅举行过四次,影响不大。到陈朝建立以后,陈太宗设立了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陈睿宗于隆庆二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被东亚三国所模仿,各国对科举制度加以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对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启示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科举制度不但对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一些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可见学者们对科举制度评价之高。

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文化才能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所没有作到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大体稳定的维持着疆域广大的统一形态。周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国科举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的科举制度是在吸收或者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直接照搬的,他们通过派学子到中国学习,都在中国科举制度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科举制度从教育,文化以及制度上对东亚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主要对“儒家文化圈”中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及后属日本的琉球地区诸国起着主导性影响,直到19世纪中下叶才日渐衰败。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儒家思想几千年绵延不断,对各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被各国所模仿,各国纷纷通过科举制度对教育、文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各国的教育、文化以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各国广为借鉴和传播,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1)。

[3]詹昌平。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教育与考试,,(5)。

[4]任筱萌。中国科举制度的对外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

[5]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5)。

[6]王淑英,白玉臣。辽宋时期东北亚儒家文化圈探析[J].学习与探索,,(2)。

[7]周含。论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J].法制与社会,,(2)。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6

活动实践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 4. 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 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

1. 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2. 科举制度的内容。 3. 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

1.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2.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1. 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 2. 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 2. 科举制度的诞生。(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点评)

师指导:1.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科举制的创立等基础知识。 2.检查预习效果,提问: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从隋唐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师指导:让学生归纳: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在隋唐之前实行过“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隋唐前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真正选拔?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后明确: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均须安官吏的推荐或出生世家,而科举以考试方式进行,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之人入仕。

师提问后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两件重要事情: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师用房玄龄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所带来的变化。学生明确回答:科举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打破门第的限制,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考试做官。

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认识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的中央,将天下人才归纳为己用。

3. 科举制度的完善。

师展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类表:让学生认识科举考试的只要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1.制科 (直言觐见,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等)2.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明法 明算等五十种)

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归纳:唐代那几位任务对科举制的完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制度。2.武则天实行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补充讲解:唐代考试“贴经”与我们今天的填空题类似。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

师生讨论后,师引导补充归纳: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县考试,削减选试,宋代分为解试(州试),肖试(礼部试)殿试,元清则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1.让学生思考科举制对当时文人求学心态的影响。听“范进中举”录音剪辑。

学生讨论师点拨:文人为取功名,深陷科举考试中,但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2.学生列举出自己知道的出生低微而以科举入仕的著名人物,评价科举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必考内容,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

4.小结:1.科举制完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本课总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板书设计:

1. 诞生: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 完善: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3. 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练习设计:1.分析唐玄宗讲诗赋列为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的利和弊。 2.评价一下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7

第一节 制科的设置

第二节 科目

第三节 制举之制

第四节 荐举和自举

第五节 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

第六节 录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选

第一节 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

第二节 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

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 梁陈齐周的学校

第二节 隋代的学校

第三节 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

第四节 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 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

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 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

第二节 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

第三节 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 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三节 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

第一节 子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晚唐微妙的形势

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

第一节 门荫的衰落

第二节 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

第三节 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

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

第一节 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 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

第二节 地域的扩大

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

第一节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士族含义的变化

第三节 衣冠户

第四节 举人层

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

图书目录编辑

第一章 科举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 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 科举制的产生

第二章 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节 门荫入仕

第二节 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8

答案:隋朝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能够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能够“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能够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构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9

活动实践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 4. 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 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

1. 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2. 科举制度的内容。 3. 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

1.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2.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1. 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 2. 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 2. 科举制度的诞生。(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点评)

师指导:1.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科举制的创立等基础知识。 2.检查预习效果,提问: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从隋唐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师指导:让学生归纳: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在隋唐之前实行过“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隋唐前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真正选拔?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后明确: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均须安官吏的推荐或出生世家,而科举以考试方式进行,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之人入仕。

师提问后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两件重要事情: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师用房玄龄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所带来的变化。学生明确回答:科举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打破门第的限制,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考试做官。

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认识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的中央,将天下人才归纳为己用。

3. 科举制度的完善。

师展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类表:让学生认识科举考试的只要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1.制科 (直言觐见,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等)2.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明法 明算等五十种)

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归纳:唐代那几位任务对科举制的完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制度。2.武则天实行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补充讲解:唐代考试“贴经”与我们今天的填空题类似。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

师生讨论后,师引导补充归纳: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县考试,削减选试,宋代分为解试(州试),肖试(礼部试)殿试,元清则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1.让学生思考科举制对当时文人求学心态的影响。听“范进中举”录音剪辑。

学生讨论师点拨:文人为取功名,深陷科举考试中,但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2.学生列举出自己知道的出生低微而以科举入仕的著名人物,评价科举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必考内容,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

4.小结:1.科举制完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本课总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板书设计:

1. 诞生: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 完善: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3. 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练习设计:1.分析唐玄宗讲诗赋列为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的利和弊。 2.评价一下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10

宋代科举制度论文

【摘 要】宋代科举制度在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浓重的一笔,对宋代的科举制度的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宋科举制的发展和利弊入手,分析了科举制在宋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选官制度

一、科举制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二、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继承并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制,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宋初时基本沿袭了唐的制度,考帖经、墨义:“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百条……”[1]。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学子只强行记忆,大都学而无用。神宗时鉴于这种弊端,在王安石变法时,也对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让士子各讯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中的一经研习,兼学《论语》、《孟子》。考试的人必须通晓经典、有文采的才算合格,而不是像明经墨义那样仅简略解释章句即可。又设立新科明法,考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但这些改革内容并没有就此确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改革内容大多被废止。有关科举内容的争辩也一直没有定论,时而考诗赋,时而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其次,科举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唐代每次录取,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已。到了宋朝,太祖时朝廷取士比较严格,每次录取进士少则几人,多者200多人,平均每次录取近48人。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以后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多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1]真宗咸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l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1]扩大录取名额则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杜绝唐末落第人参加农民起义之弊。扩大录取名额则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杜绝唐末落第人参加农民起义之弊。

再次,建立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唐代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等,世家豪族可靠其特权在放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从中耍手段,拉拢亲信。北宋时沿袭了这种风气,同时考生“投卷“也很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画。后来,根据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大中祥符八年开始,又设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付之,集书吏录本,监以内侍二人。”[1],以防止考生在考卷上以“点污”形式与考官通同作弊。此外,考官亲属历来另行考试,称为“别头试”,以防止考官偏袒其亲属。

另外,殿试制度是宋代科举的一大创置。殿试在唐代已有先例,但就其性质而言,犹如后来的省试,也未形成定制。宋太祖时,因有进士指控权知贡举李P徇私用情,取舍不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选人,此后殿试遂为常式。殿试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一些关键的环节也由皇帝把持。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的大权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变恩归有司为恩归主上,既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又可以防止考官与考生结党舞弊,防止势家垄断科举,堵塞寒俊仕进之途。“取士之制,与今不同。非务相反,事有所因也。祖宗收揽盛权,兼听天下,鉴唐之弊,亲程多士。四圣相继,以为定法,固非群臣所当辄议。”[2]

三、宋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它通过选士的途径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宋初对科举制的改革,直接鼓励了世人读书的热望,读书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社会上具有文化知识的人大量增加,它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的读书热情和应试勇气,从而也促进了当时教育的空前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印刷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权贵子第等改革措施在形式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公平竞争,限制了势家子弟的登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科举请权门、通关节的弊病,扩大了寒士及第仕进的机会;科举制度规模及数量的扩大扩大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唐末落第人参加农民起义之弊。

于此同时,科举制度带来了弊端也不可忽视。由于宋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之多,这也是导致宋代冗官冗费的重要原因。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北宋统治者不断的扩大科举取士,使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源源不断的补充道官僚体制中。录取人数之多,历朝历统治者中都非常少有。这一措施直接的后果便是官僚队伍的庞大,其结果必然是官吏的冗滥。而宋代由于官员的待遇非常优厚,这便又导致官员开支庞大,形成冗费的问题。这些严重的问题,加深了老百姓的负担,不断地激化阶级矛盾,造成了尖锐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震撼着宋朝的统治。

上一篇:外贸公司提成制度  下一篇:表格式员工规章制度

科举制度的影响篇11

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是什么

八股取士,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明史·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顾炎武则说始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更有人将其源头远溯至北宋经义。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推荐访问:科举 制度 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明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记忆口诀 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度的影响初一
上一篇:公司员工培训制度3篇
下一篇:2023年直销团队的规章制度8篇【通用文档】

Copyright @ 2021 - 2022 天空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空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2406号-1